效果。”
从言语中不难听出,卡梅隆对于自己发明的这一套系统颇为自得,以前的传统做法都是先将演员的表演动作捕捉抓取后加入到数据库,然后再同虚拟场景进行搭配。卡梅隆让这一切变得更加直观和快捷,不仅令演员可以同步与数字环境进行互动,同时也为导演进行有效指导调配行了极大方便。
“它就像一个强大的游戏引擎,如果我想在空中飞或是改变视角,我立刻就能办到。我还可以把整个场景变成50:1的模型布景,在里面穿梭。”
在卡梅隆讲解的过程中,林明阳好像在思考其他的问题,所以他讲完之后林明阳并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在埃克斯对于林明阳这种频繁的“走神”已经习以为常。林明阳这边不吭声,他那头马上就对卡梅隆的发明给与了高度的称赞。虽然这些恭维带有明显的客套语气,但来自米高梅总裁的肯定还是让卡梅隆小小的虚荣了一把,所以也就没太在意林明阳为何突然就变得沉默了起来。
直至离开剧组,林明阳都一直保持着那种奇怪的沉默,上车之后埃克斯很直接的开口问道:“看了卡梅隆发明的那些东西,你心动了?”
林明阳点点头,算是默认了埃克斯的说法。
埃克斯试着问:“所以你也打算拍一部那样的电影?”
林明阳没有说话,但从他眼眸中放出的身材,埃克斯分明看到了一种强烈的渴望。
轻轻摇头之后,埃克斯接着说道:“我承认你的这个想法确实很有人,但你想过这类影片的局限性吗?其实在刚才观看《阿凡达》片段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样的影片只有在IMAX影院里,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震撼的视觉效果。极致的影音效果需要高端硬件设备支持,可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应该说3D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发展应该是比较顺利,但事实上它在好莱坞的经历可谓忐忑曲折。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3D技术就已经在电影中使用,但始终是停留在与简单的视效跟拉客争人的噱头中。80年代3D被广泛应用到一些类型片当中,不过因为这些影片自身的艺术水准不高,缺乏镇得住台面的大片登场,加之技术上的局限性,来到九十年代后,3D电影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少有人问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哪一阶段能够为影片视听享受提供极致体验支撑的IMAX巨幕实在是少得可怜,无法给观众们提供身临其境的3D体验。而即便是在美国,IMAX银幕数与占有量也不乐观,虽然那时候有着为数不少的汽车影院等类似于巨幕形式的放映地,但从硬件条件跟性价比上,也难以令人满意。
“一直以来,IMAX影院的搭建基本都是在一些诸如展览馆,科技馆,主题公园之类的地方,放映的也是不痛不痒的科教片,纯粹是为了给人们最初级的影音震撼而已。美国况且如此,那么别的国家呢?我想情况只会更糟,不会更好。”埃克斯的分析丝丝入扣,他并不是为了打消林明阳的想法,而是在陈述一个基本的事实。
林明阳用一种半是回忆半是肯定的奇怪语气回答说:“你说的那是几年前的情况,就像是《泰坦尼克号》一样,卡梅隆的这部新片将会彻底的带来一场好莱坞电影的**,在不远的未来,将会是一个属于3D电影的时代”
埃克斯摇摇头:“你的想法和刚才卡梅隆信誓旦旦向我说的那些话几乎如出一辙,而我需要的是事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