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90章(3/3)

基本上在美国西海岸也就是这两家在研究精简架构了,以时间论,帕特森的RISC计划还比长久的蕊片成型来得早,在80年的时候即立项开展,并于82年成功的制成了Risc-I型处理器。

Risc-I是32位的处理器,具体的性能可算是当世第一,比摩托罗拉的68000快了近3倍,而成本则远远低于68000。

帕特森是学术泰斗,开发出来的技术并未自己进行商业化,不过这项技术倒是流传了下来,在85年的时候,被sun公司全盘引进并加以改进,终于成就了sparc的大名,旗下的工作站产品也抛弃了摩托罗拉的产品,全面转进Risc。

不过帕特森的技术只能算是一个流派,他们主要使用的是寄存器窗口技术,靠的就是使用大量的寄存器,尽量减少访问主存来使得运算速度提高,其成功的地方就是引入了流水线机制和分支延迟来解决数据等待的问题。

至于轩尼诗则有点晚,他领导的斯坦福MIPS计划则是走上了不同的路。帕特森的研究是成功的,流水线技术使得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但是也留下了相当大的麻烦,因为只要有流水线就有互锁的问题,特别是硬件流水,这个问题还特别严重,分支延迟技术只能缓解这个毛病,对速度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轩尼诗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解决这个互锁问题,他们将解决方案放在了编译程序上面,使用异常简单的硬件架构,配合编译程序及其它软件技术来达成一个完整的RISC概念。

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轩尼诗的MIPS计划成功了,正如其名…无互锁流水线处理单元,没有使用复杂的硬件机制来处理流水线部分,而是靠着编译程序优化组合指令数据流,避开了流水线互锁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虽然从效率上看,硬件流水线似乎比较的占优势,但是其复杂度十分之高,就拿帕特森的处理器来说,其流水线已经达到了三阶,传统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了顶峰,流水线的依存与互锁问题十分严重。

流水线是现代各类微处理器都采用的指令执行技巧,即将若干条指令的取指令、译码和执行过程部分重叠在流水线中同时执行。

而所谓互锁,是指流水运行时后面指令需要前条指令的结果,这时候前条指令还在运算当中无法提供结果,往往造成流水线崩溃。

由于斯坦福团队的研究比较晚,因此对帕特森遇到的这个问题看的比较清楚,因此他们依靠特别优化的编译器程序,将代码排列组合,在送入流水线处理之前就将互锁的指令消之于无形,自然可以大大的提高流水线的效率。

没有武侠当中越是远古的武功越厉害,相反MIPS架构确实优于帕特森的RISC。但是无可否认,这两样RISC处理器的研制成果,对后世的成熟RISC体制相当的大,其精华已经被所有的现代处理器纳入自身,就比如长久的k3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