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025章去金宁(6/7)

续性,于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又回到了不平等的结构上去。所以,人们抱怨的今天的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正是源于过去就已经设定的政治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社会主义从本质而言,就是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经济上社会劳动成果相对平等的分配;二是政治上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即政治民主化。

华夏2。多年的改革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束于呐年代中期,这是中央主导的普遍优惠的放权让利的改革。社会各阶层普遍得利;第二阶段就是到现在,是行政部门主导的“揽权推责。的改革。行政部门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主要获利者,社会其他阶层成的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现在出台的许多改革政策不再是普遍为了全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而是为了巩固和扩大垄断权力,以霸占垄断利润;不再是为了公民和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部门和个人的私利。例如,股市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股民利益,而是推卸政府责任,骗取千万股民钱财来承担国有企业的亏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就业和税收,而是为了安僚们以权谋私,抢夺企业财产,使成群的官商凭空致富。改革明显走上了一条“权财揽进来,责任推出去”的严重失衡之路”“改革。成了一些政府部门对社会公众利益进行合法录夺的手段。萧震在朗柳时特别关注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改革的动力是利益诱导,这很重要。但这个动力在有些行业改革和基层改革中,是很可疑的。有些改革我们看到的是部门利益的膨胀。这种“内部人主导型改革。现象在华夏已经非常普遍。各个部门纷纷通过“部门立法”来保护既得利益和权力,防范别人对自身进行改革。这种“内部人主导型改革。表面上看来,是华夏法制化繁荣一时,其实完全是与法治化背道而驰的巩固权力的“霸王条款”华夏的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基本上由国企领导人说了算,顶多再加上地方安员,实际上是怎么有利于内部人的瓜分就怎么来。这样的改革当然不会有普通员工的好处,当然不可能让大多数人共同富裕起来。

这种“内部人主导型改革”实际上成为华夏“权力资本化”的一个。过程。为什么改革改不动,就是没有注意到公共改革的这个蜕变过程。“内部人主导型改革。导致改革参与度低。政府容易自我膨胀。

后来萧震认识到,只有”社会参与型改革”才能有效地解决“改革风险共担”的问题,或者说是“改革压力分担”的问题。因为可以让许多部门、许多地方、许多机构、许多组织、许多利益主体都有一种改革的压力,而不是所有的改革压力最后都集中在中央政府。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