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而彻底地代替人脑,本身不就是某种趋势正向极端形态演化的最新喻示吗?”
李小凯好像有点明白了:“你是说,地铁的消失,表明我们已处于一场新的控制危机之中?”
“是不是新的控制危机,新闻记者只陈述事实,而不下结论,你可以自己去琢磨。我想说的是,世界又来到了一个临界点。不光是地铁,你看看航空,你看看采煤,你看看上访,甚至你看看妓女──前天晚上我跟一名小姐睡觉,结果她说什么?她说她这一天就做了三十八次!哈哈。这样的节奏,我想快接近自然和社会的极限啦,任何制度和技术手段都解决不了。你们那台中控电脑就是例子──说是国产的高科技玩意,使用的却是进口蕊片,关键时刻不出事才怪了!于是,一个全新的、我们不清楚的东西便插手干预了。”
“那它是什么呢?难道,让高速列车忽然消失,便是最优的控制么?这样就一劳永逸地消除了崩溃的危机?听上去,好像是自欺欺人啊。”李小凯像是听出了一点名堂,却又感到记者的话不可尽信。
“这你不懂得,就好像有的人不懂得平行线为什么也会相交,不懂得表面平静的大洋之下为什么也会有火山爆发。”记者伤心地摇摇头,夸张地叹了一口气,像是故意对自己的职业表示出厌倦。他真是矫情啊。李小凯却想,在这个世界上呆久了,对一切终会厌倦的。那些乘地铁旅行的人们,包括王晶晶,是因为厌倦而找机会遁去的吗?
但让人后怕的是,除了农民之外的所有人,在那个快速运转的地面社会中,竟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厌倦的情绪。而美国人在此过程中又做了什么手脚呢?这方面出现了极大的信息不对称。
【十六、报纸】
像从地底冒出来一般,农民竟然出现了。分别没多久,满脸却长出了大胡子,像是从一个遥远的世界周游了很长时间才回来。除此之外,他是正常的、健康的,身体也没有萎缩的征兆。
“一直在洞穴里起劲地走呢。转了个弯,嗨,没想到刚分手就又重逢了。”农民像是很高兴,猩猩般咚咚地捶了一阵胸。
“女人和孩子呢?”
“走丢了。”
农民毫不怜惜地说着,吐出一口脓痰,又看了一眼萎缩者,说:“咦,有钱人咋的了?”
农民带回来了一份《人民地铁报》。这是在地铁中,免费提供的日报,靠政府财政拨款和企业形象广告维持出版。除了黄色绢带和蚁人剪纸,这是李小凯又一次看到地铁世界的特征文物。农民拉屎,捡了它来擦屁股,还剩下几版。
记者像见到老朋友,着急地劈手夺过来,开始阅读。但他只是在栏目间茫然地扫瞄,却什么内容也没有看进去。然后,他把臭烘烘的报纸盖在脸上,失落地睡去了。李小凯忙把报纸偷取过来。头一眼他就注意到报头上的陌生纪年方式,心里一阵慌乱。
副刊上,有一篇文字。体裁像是散文或随笔。是一个人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标题是:《饲养地铁菌》,作者是苏珊娜。文章中有这样的段落:
作为宠物,它们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到极有意思。
我每次回家,都发现它们在自动进行着不同的队列编排。有时是正方形,有时是三角形,有时是梯形,怯怯地集体缩在一个空间里。总之,形状每次都不同。
它们能够读出我大脑中的信息,并根据这信息在它们那小小神经系统中激起的反应,改变自己的形状。但它们如此排列,有什么意图是呢?是要引起主人的注意吗?是要与我交流吗?真是有趣的宝贝。
据说,地铁菌最初是按照高灵敏度的微形机器来设计的,被用来专门处理信息,宇宙中无处不在。世界上要没有它们,物质和能量就会乱成一团。但也许没有这么深奥吧?在我的眼中,它们只是可爱的小生命,是我难舍难分的宠物精灵。
当然,我有时也不禁对它们的创造者感到兴趣。那一定是一位太空旅行中闲极无聊的宠物爱好者吧。真渴望早一天与他达成交流。
地铁菌处理信息的方式,不知与人类有什么不同。我想一定是有不同的。我有两个儿子,他们都是时间旅行爱好者,经常返回过去,每一次回来,都要大惊小诧,说看到的实况与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同。按照编年史的记载和博物馆的文物,那些著名的历史事件的确发生过,但孩子们说,他们看到的,却是从不曾被提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