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动若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兔(5/7)

身的过程。从东北方某地开始,一条几乎看不清的淡绿细线游移着朝市区爬行;进入省区之后,绿线渐黄;接近市区时,黄线升级为红线!红线戛然而止,巨大的红色同心圆蓦然而起,迅速朝四周散开,如同一滴鲜红的墨水掉入水中。

“这是地震的示意图。”旁边的动态图表给出一连串烈度数据。杜晓林解释说,效果与真实情况不尽相符,因为每次设定的初始条件虽然相同,但真正发生时仍有微小差异。但他接着又补充说:就总体效果而言差异不大——混沌并非不存在,但灾变前的发展仍有规律可循。

接着演示消解过程。

这次是放大的,因为在绿线变黄之前就要开始消解之,具体实施位置是附近的平原。在“绿渐黄”线即将经过的沿途两侧,一个个小点已被布置妥当,随即显出一处处宛如爆炸的小扩散。原本日益茁壮的“绿渐黄”线每经过一处棕色小点,其粗壮程度就会被削减一些。当它到达原计划变红的位置时,已蜕变成一根纤细的淡线,几乎无力再显出自己的本色——这时的同心圆几乎看不出来了,强弩之末已难穿鲁缟。

“此题证毕!”杜晓林颇有成就感。

“地震本来是一个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运动,现在利用沿途爆破,把它的突发能量一一卸掉,均匀或不均匀地分解为诸多小运动。”助手范因强为杜晓林的简洁做补充“这些小运动的破坏力自然就小得多。”

“具体实施方案呢?”有人问道。

“就是我们今天项目所要做的!”杜晓林还是有表达欲“用一种不太科学的说法来解释吧:我们抢先在地震即将经过的地方进行爆破——就是那些棕色小点,加剧它的震荡波,也就相当于提前释放了它的部分能量,这样它前往下一个地点时就没那么大劲了。”

“可会不会这样…”齐思远小心地问道“它不但没能化解地震,反而放大了它的影响?”

“应该不会…”范因强有些嗫嚅。

“应该?”黄大广尖锐地质疑。

“目前的计算确实如此。”杜晓林给出一个貌似科学的解释,但看到李可鲁时口气又含混起来。星河冲李可鲁点点头。

“这事源于我儿子。”李可鲁沉闷的声音在会场响起。

“简短些!”黄大广叫道。

“别以为他和这事没关系,你听了就知道了!”

星河示意李可鲁说下去,同时皱起眉头在心里埋怨黄大广:你让他简短的结果就是把时间拖延得更长。

李可鲁虽不至语无伦次,但开始确实有些缺乏逻辑。随着逐渐进入专业领域,李可鲁的叙述便流畅起来。

李可鲁简要介绍了他儿子放大软件阈值区间后的结果,然后指出:不能不考虑爆破程度对潜在地震的不良影响;至少从目前软件所表现的情形来看,地震的能量完全有可能不被削减,而被诱发。

会场议论纷纷,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那些曾怀疑这一项目的人仿佛找到了有力证据,再次呼吁不可轻易进行。

“可是你不能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啊,光是软件演示并不能说明问题…”星河对李可鲁说道“说它有可能诱发地震,究竟如何做到?机理又是什么?”

“它可能会在沿途吸收能量,逐渐发展壮大…”李可鲁信口猜测,他毕竟不是地震专家。

“怎么听着像伪科学?”杜晓林把脸扭向一边。

“我只是选了种您能听得懂的语言而已。”李可鲁反刺了一句。

“不要纠缠细节!”星河挥挥手。

这时有人在清嗓子。很显然,那位德高望重的谢教授打算发言。



“你也知道,你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人。”谢教授没有等待杜晓林回答,他用的是陈述语气“但进行实验,你却是第一个。”

还是第一个用于伪商业目的的,星河心想。

“这是个创举。”谢教授继续说“我们预报地震不仅是为了避险,还要找出应对方法,所以是我动员我的这些同事前来观摩的。”

杜晓林在座位上欠欠身,以示对这位前辈的尊重和对其此举的感激。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根据同样粗糙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一些计算,推导出的结果很有意思——哦,你别紧张,我不是来争发现权的。”谢教授笑笑“这个权利应该属于最早公布的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