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序言: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5/5)

带兵打仗的游戏,同时也常保护弱小的孩子,拥有相当的人望。长大后,他步向自己的道路,一面任侠,一面热衷于弓术及兵法,也努力于文学,终于在科举中及第而成为官僚。由于他反对污职而亚心名高涨的宦官,在受拷问之后遭流放至西南边境。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以边境知事的身份努力为政,甚至连被捕的盗贼都慕他的名。后来,虐待王守仁的宦官失势,回复了名誉的王守仁便正式开始了其军略家的人生。

要说“武功天下第一”的话,王守仁的武勋倒是没有那么大,不过,在此我们举个例子,那就是他在西历一五一九年平定了骚动整个明帝国的“宁王之乱”

宁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拥有以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的广大领地,亦自夸有七万军队的富强。第五代宁王时,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于异常淫乐、荒废国政之际,因而起了篡夺的野心,与官邸的奸臣们互通,立下种种阴谋,最后终于举兵冲向南京,准备以实力夺取天下。

察知其叛乱计划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军,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宁王为了不让根据地被夺,慌忙率军返回。王守仁一开始就等这么一着,就这样敌我合计共十四万的大军在鄱阳湖畔展开了冲突。鄱阳湖乃是大于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广阔淡水湖,两军就在水上、陆上死斗。官军的将军伍文定本想对敌使用火攻,然而却因风向急变,火焰竟然烧着了自己的胡髭,让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守仁的作战指挥还是一一中的,在死斗第三日将宁王完全逼至绝地,其所乘的军船亦为火焰和烟雾所包围。

宁王的妃子以美貌和聪明为世所知,她虽早知其夫的野心而数度建言,然而宁王却不听她的话,因而遭到了今日的悲运。在领悟到已经不可能脱逃之后,王妃向其夫带泪一礼说道“今后您就不必再为妾身担心了!”于是便投身湖中。宁王虽然也想自杀,但却失败而为官军所捕。被带到王守仁面一刖时,宁王流着眼泪希望能够厚葬王妃,王守仁承诺此事,找到了王妃遗体后,便加以郑重厚葬。

由于王守仁的关系,救了明帝国,然而腐败背德的朝廷却无视于他的功绩。正德皇帝周边的奸臣将俘虏的宁王先释放后再把他捉回,欲将平定叛乱的功绩揽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则冷静对应,勉于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本稿对于思想家的王阳明并不打算加以论断,故在此打住。

王守仁的情况,是在中央没有信赖、支援关系的情况下建立了大功,像这样的事当然应该算是一件好事。另外,在南北朝时代,由于有力的皇族或将帅篡夺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皇帝的猜疑心特强,其中还能保有对人之信赖而维持了五十年治世的,大概就是南朝梁武帝了!他虽然笃信佛教,但并不是无抵抗的和平主义,当敌人攻来时,他还是会起而战斗的。

西历五○六年,北朝的北魏发起了号称百万的大军侵人了梁的国境。虽然是号称,实际上大约只有这数字的一半,但毕竟还是压倒性的大军,其目的当然是要统一天下。总帅为有能的皇族中山王元英,而实战的指挥官则是第四十四位的杨大眼,算是当时天下刚勇第一的猛将。而相对的,梁这方面则动员了二十万的军队,总帅则为第四十三位的韦睿。

韦睿是武帝即位几前就有的心腹,建立过不少功绩,但他的身体却较弱。在他的生涯之中,往来战场从来都没有骑过马。他总是连甲胄也不着,一身儒服就乘上了木制的舆轿,由兵士抬着指挥全军。照道理来说,较高的位置总是敌方箭矢集中的所在,然而他却从不害怕,挥舞着竹杖动员军队,以君子风格的智将身份受到兵士们的尊敬。

北方的猛将与南方的智将间激烈冲突的“钟离之战”可说是南北朝时代约一百七十年间最大的“南北大战”其在历史上的意义可与“赤壁之战”匹敌,战斗的规模更是凌驾其上。只不过这场战役对日本人来说直到今日也没有什么人知道,意欲概述却数字难尽,还是以后等机会吧!(译注:作者另有一书《奔流》即是以钟离之战为背景的故事小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