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十章 江南之chun—&m
南北朝是个难以一言以蔽之的时代,大致上是在东晋灭亡之后,天下就分为南北两半,而这个时代的特征,说起来应该是贵族文化及佛教文化。尤其是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开始普遍化,就是在这个时代。
东晋遭到篡夺而灭亡之时,也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开始。而篡夺东晋的,则是刘裕这个人。
刘裕chu生于非常贫穷的家ting,而当他chu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因难产而死,于是父亲就抱着小孩,不知dao该要怎么办,甚至还在想要不要把自己的小孩杀掉时,母亲的妹妹——也就是刘裕的阿姨——chu现了,刚好她那时也生了自己的小孩,说她可以一起喂ru,千万不要把小孩杀掉,而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了他。听说刘裕在长大以后,在这位阿姨的面前还是一直都无法抬tou直视。
基本上,刘裕是个勇敢、而带些cu野的人,每日都生活在打架和赌博中。不过,后来还是当上了地方的官吏。在他于这小公职工作的时候,有一天,chu现了一位新的同僚。这位同僚和刘裕不同,算是名门chushen,虽然不受重视而被派至此一小职,但他的自视甚高,再加上又不大会zuo事,总是酒醉yin诗,和刘裕之间的jiao情非常差。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就这样,刘裕虽然曾在公职工作,但不久就加入了军队,我想在这应该非常适合他的个xing才对。当东晋的天下开始逐渐混luan、叛luan事件频传时,他就为了讨伐叛luan而从军,立下了不少武勋,前述的淝水之战他也曾参加战斗。
不知何时起,他认识了一名叫诸葛长民的男子,这个诸葛长民曾说过:如果你是刘的话,那我就是诸葛,就像刘备和诸葛孔明一样,而询问他要不要起事。对于这个问题,刘裕回答dao:别说傻话了,我又不是汉室子孙,只不过是贫穷庶民chushen,因而并没有与其合伙举事。
不guan怎么说,由于军队是看实力的世界,因此刘裕也逐渐chu名。而另一方面,那个诸葛长民也趁机chutou,只不过,毕竟他并不是孔明,很快他就遭到了刘裕的肃清。对刘裕来说,如孔明一般的人wu乃是一位名叫刘穆之的人,他是个有能力的行政官,同时也是富有智略和识见的军师。
好了,在此话题要回到之前曾经提过的桓温这个人。桓温乃是东晋的重臣,在蜀为异民族所占领的时期,他曾发兵攻蜀,使之完全成为东晋的版图,立有莫大的功绩。当恒温进入蜀地之时,曾发生过有名的一段逸话。当时有位认识诸葛孔明的一百几十岁的老人,听说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替他汲过茶,恒温就询问dao诸葛孔明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wu?回答dao:活着的时候虽然并不觉得他是个那么伟大的人wu,可是现在看起来,确实是不曾看过像他这样了不起的人。
这个叫zuo桓温的人,乃是一位ju有相当野心的人,之前也曾经说过,他想要收王猛zuo为bu下,意图篡夺东晋建立新的王朝,只不过这个心愿尚未实现即已shen亡。
桓温的儿子名叫桓玄,由于他杀死了刘裕的恩人并且发起叛luan,刘裕意图与之对战,然而在桓玄这一方面ju有庞大的军力,而刘裕则只有数百人而已,周围的人都认为不会有胜算而建议其停手,没想到刘裕却不听。他说这就像博弈一般,胜负的机率各为五成,而他也在接下来的突击中获得胜利,确实是个相当luan来的人。
而平定叛luan有功的刘裕,也一举成为东晋朝廷中的实力者,甚至在往北边chu兵时也获得胜利,立下了相当的武勋。这时,在他的麾下奋战的,有一名叫王镇恶的勇将——镇压罪恶,倒是个十分勇猛的名字——其实,这个人乃是前述的王猛之孙,在前秦灭亡后不久即渡过长江来到南方。
就这样,在蓄积实力之后,刘裕就篡夺了东晋,开始了宋王朝。这个宋被称为南朝宋,或者是加上刘裕的姓而称为刘宋。顺dao一提,姓刘而建立的王朝不称为“汉”的,在历史上的就只有这一个。
再接下来就是第四十二位的檀dao济这个人wu了。
这个人乃是刘裕的心腹,除了是个非常勇猛的人之外,也非常jing1于用兵。就勇猛这点而言,可说是张飞再世。不过,在用兵的方面,他和张飞比起来可说是柔ruan多了,如果对方很qiang的话,他会故意退却引诱对手,等到对手疲累时再加以攻击。而“三十六计逃为上策”也是chu于这个人的作战方法,总之,他是个绝不会zuo无益之战的人就是了。
当刘裕攻上北方之时,檀dao济以先锋之姿而活跃。他虽然是个被称为武将的人,然而却能够严密戒慎军队的杀戮,相当得到人心。接着,在刘裕死后,檀dao济也以四位重臣之一的shen份支撑着国家。但由于毕竟实力太过qiang大,为刘裕之后继者文帝所猜疑,最后遭到了肃清。当被肃清之际,被绑着的檀dao济还瞪着文帝大叫dao:是你以自己的手毁坏万里长城的!
就这样,在檀dao济死后,正好北方的敌人次第攻击而来,当首都遭到包围之时,文帝不由得大呼檀将军何在,只可惜,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文帝这个人在国内的政治上虽然也有不少功绩,然而在另一方面,却是个会杀害名将的君主,算是此较可惜的一点。
而宋,也没有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后来就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