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当然遇敌而后退是事实,但是将军需物资中饱私囊则是冤罪),潼关的兵士们为此大呼冤枉,更有其声响撼动天地之说。
在这两位将军遭到处斩之后,由于潼关不能不守,因此便派了另一位名叫哥舒翰的人前来代替。哥舒是姓,而翰是名,是个相当少见的姓名,此乃由于他为异民族出身之故。结果,守潼关的任务失败,在作战中不幸身亡。
安禄山这个人也不是汉人,而是胡人。就像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一样,哥舒翰也不是汉人,而是北方骑马民族出身。不论是攻的一方还是守的一方,大家都是少数民族的人,连安禄山的部下也都不是汉人。由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的将军,因此也有“安禄山的叛乱乃是唐方面主观的说法,其实根本就是受虐的少数民族的革命”的看法。不过从既然连防守的一方也是少数民族出身这一点看来,就应该不能够说是革命了!而且,安禄山并没有受到虐待,反而是受到礼遇而大大出仕呢!我认为这样的看法,只不过是教条式地看待多数民族对少数民族关系错误的刻板意见罢了。
在此,关于高仙芝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大体上,唐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国家,即使不是汉人,也是能够逐渐出仕的。像是日本人阿倍仲磨吕,就以文官的身份出仕,深受玄宗的信任。另外,在高仙芝担任将军的时候,还曾有位上官看他不顺眼,骂高仙芝是个吃狗肉的高句丽家伙。关于这一点,陈老师认为这正是在唐帝国中还有种族歧视的例证。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也有不同的意见。
如果高仙芝是汉人的话,当然也就不会被这样说了,然而那位骂高仙芝的上官,也并非汉人,而是西藏人。因此,我认为这是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同仁之间感情的互相排斥,也可能是官场的竞争,甚至是一种嫉妒。陈老师将之举为歧视的例子也不无可能,因为大唐帝国并不是乌托邦,彼此之间还是可能有差别意识,也可能有缺点或是不好的地方,毕竟这是个普通的人类社会,大可不必过度美化。至于前述论点也只是我个人专断的推测罢了。
事实上,高仙芝当上了将军,而那个骂高仙芝的西藏人更在将军之上,应该是大将军之类的吧!从这点看来,倒没有因为民族的关系而不能出仕的事情。举例来说,如果因为是高句丽人,因此就算再怎么有才能也难以出仕,或者只因为是西藏人,所以就算有实力也难以浮上台面,像这样社会制度上的差别可说是并不存在的。以现在日本的官公厅干部中并没有外国籍这一点看来,当时可能还更为开放。不过这不只有日本才如此,近代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制约而形成的,如此较古代或中世纪的世界更为排他的构架,反而是另一种讽刺。
好了,之前我们也曾经提过将高仙芝和郭子仪分为明暗两者的说法,暗的一方是高仙芝,当然,明的一方就是郭子仪了。
这个人姓郭,名子仪,字也是子仪。在现在的日本,举《三国演义》为例来说,像是刘备玄德、或是诸葛亮孔明之类,把姓、名以及字三者同时加在下起称呼乃是一种误用,如果用这种方法来称呼郭子仪的话,那不就成了郭子仪子仪了吗?从这一点即可说明将姓名与字号一起称呼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了。由于《三国演义》的登场人物全都具有响当当的名字,因此我在此特别提出这一点说明。
在此要多作说明,所谓的字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在本名之外可供人称呼的俗名。一般都是自己取的,根据日本的汉和辞典上头的记载,给自己取字号是二十岁时的事情。也因此,有一些读者写信来告诉我:那你把登场人物中十几岁的人就取了字号,是不是不正确呢?
在此说明一下,告诉我这件事的人,在广义上来说应该也是三国志的读者,所以我以三国志为例来回答。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回中,有着“马超,字孟超,年仅十七”的文字叙述,如果是熟渎《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这句话有所印象吧?关于这一点,陈老师做了以下的说明:有些人甚至在七岁时就取了字号,像这样的场合可能是自己一直没有决定,而可能由塾里的老师或是谁所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