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天灾的说法。只是自古以来并没有哪一个王朝是真正因天灾而灭亡的,反倒是因为对天灾的防范没有作好,失去民心方才灭亡的,而元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黄河的洪水连年不绝,因此元朝便派脱脱(这个人是位非常认真的宰相)出马,他在下定决心之后集结了数百万的劳动者,准备进行黄河的大型整治工程。这应当是十分有益的事业才是,只是在工程结束之后,这数百万的劳动者就同时遭到解雇,一下子产生了数百万的失业人口。这些人全都是从事土木工程的人,健壮而有体力,为了要养家活口就只好选择成为盗贼一途。当然并非只有这么一个原因,总之天灾还是继续不断,而元的朝廷则忙于内部的抗争,根本没有办法对应,于是不久之后就酿成了全国性的叛乱。其中,最初自元的统治下脱离的,当然就是江南的部份。
脱脱对此事的反应就是率领大军出击,一时之间虽然将反叛军加以击破,然却遭到嫉妒而因小人谗言,最后被逼到自杀的地步。如此一来,元再也没有足以支撑大局的人才,而只能眼看着叛乱之火不断扩散燎原。
这时候,朱元璋于长江以南登场。这个人正是明太祖、洪武帝。他出身于贫困的农民,自小的时候就以到别人的家中帮佣为生。以下就是他在看管牛只时的故事。当时,一伙年轻的同伴们因为肚子饿到快要死了,于是他就大胆地杀了那只牛,然后将肉分而食之。为此,他遭到牛之主人的处分,不过,那时吃到肉的少年们却都因此而非常感动,发誓要一生跟随着他。第八十一位的徐达,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这个人后来一时之间没有了工作,就以僧侣的身份开始流狼,不久后加入了叛乱军,以实力获得出仕的机会。据说朱元璋这个人的容貌十分地怪异,当叛乱军的首领见到他时也不由得大惊,说这人并不是个普通之人云云。
当朱元璋开始崭露头角之后,以前的同伴们也都一一前来投靠,而逐渐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像徐达是一开始就跟在朱元璋的身边,而当朱元璋往上爬时,第八十二位的常遇春出现了,他要求朱元璋将自己收为部下。常遇春这个人也是曾经做过盗贼的,当别人问他人生的志向为何时,他的回答是领着十万大军横行天下,因此就被取了个常十万的绰号。
从类型上来说,徐达是名智将,而常遇春则是猛将。此外,在朱元璋之下也集结了许多的人才。后来徐达和常遇春皆受封为王,号称二王的两人也正是立下最多汗马功劳的人。
当朱元璋的势力尚未完全成熟时,如果元以全军之势攻击的话,我想历史应该会有所不同才是,但就在元还搞不定内部的抗争之时,朱元璋在长江之南早已建立了稳固的势力。
当时的朱元璋大致占有在长江中游的位置,而在其上游与下游则各自有不同的强敌。上游的敌人为陈友谅,而下游的敌人则是张士诚。这两个人在当初的势力皆较朱元璋强,朱元璋可说是处在不知何时会被这两人攻灭的状态之下。结果一开始,朱元璋就在鄱阳湖的决战之中解决了陈友谅。
这个鄱阳湖乃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大湖,约有日本琵琶湖的六、七倍大,看起来就像海一样,两人便于其上进行大船团的决战。
这时候,陈友谅这边是以锁链将船团连系在一起,因此朱元璋便以火攻之。这场鄱阳湖之战在当时乃是非常有名的战争,在我的想象中,也许《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便把它拿来作为描写赤壁之战时的参考也说不定。总之,以火将以锁链系在一起的船团全部烧尽的作法是相同的。
而朱元璋让陈友谅的有力部下看来似乎要造反,而由陈友谅自己亲手将之除去的计略,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也有十分类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