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及《北堂书钞》卷一四二、一四四辑有残文。
〔18〕谢灵运(385—433)南朝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入宋任永嘉太守。有《谢康乐集》。卞景,生平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七林》十卷,原注:“梁十二卷,录二卷,卞景撰。梁又有《七林》三十卷,音一卷,亡。”
〔19〕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七启》,叙写玄微子与镜机子问答七事。
〔20〕张协字景阳,西晋安平(今属河北)人,官河间内史。有《张景阳集》。《七命》,叙写冲漠公子与殉华大夫的对话。
〔21〕《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非一时一人所为,或谓出于西汉时,一般认为多出于东汉。梁萧统辑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为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
〔22〕李善(约630—689)唐江都(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后因罪流放,遇赦后专事研究、讲授《文选》,从学者甚多,号“文选学”所注《文选》共六十卷。这里的“并云古诗”等句,系该书《古诗十九首》题下的注文。
〔23〕徐陵(507—583)字孝穆,南朝陈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任东宫学士,陈时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宫体诗代表作家。有《徐孝穆集》。《玉台新咏》,是他所编的诗歌总集,十卷。其中题为枚乘所作诗九首,八首见于《古诗十九首》,即《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东城高且长》、《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另一首《兰若生春阳》,不入《古诗十九首》。按此九首究竟是否枚乘所作,学者颇多异议。
〔24〕“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二句及下文“畜神奇于温厚”等句,见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五言》:“至《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盖千古元气,锺孕一时,而枚、张诸子,以无意发之,故能诣绝穷微,掩映千古。”
〔25〕李陵(?—前74)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名将李广之孙。官骑都尉,汉武帝时伐匈奴,兵败降敌。苏武(?—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帝时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守节不降,后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归国。现存苏武与李陵赠答诗,学者疑系后人伪托,参看本书第九篇及其注〔26〕。
〔26〕淮南王安即刘安(前179—前122),淮南厉王刘长子,刘邦孙。他因武帝无子,有异志,又因厉王之死,心怀怨望,遂谋反,事发自杀。事迹见《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27〕《内书》《内书》、《外书》与《中篇》均系淮南王刘安集门客编撰。《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唐颜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内书》又称《鸿烈》,《外书》又称《淮南外篇》。东汉高诱《淮南子序》称:刘安与诸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
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又有十九篇者,谓之《淮南外篇》。”《鸿烈》经西汉刘向校刊,改称《淮南》,后称《淮南子》。《中篇》,《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书名见《汉书·淮南王传》中。
〔28〕八公苏飞、李尚等八人均为淮南王门客,号称“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