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代郡人也,为代郡卒,…常服朱砂,举皆赤,冬不著裘,坐一神
,广二尺。人问“
坐此
几年矣?”对曰“昔伏羲始造网罟,获此
以授吾;吾坐
背已平矣。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岁即一
,吾坐此
,已见五
矣。”…(卷二)
帝跪谢。…上元夫人使帝还坐。王母谓夫人曰“卿之为戎,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于意志。”夫人曰“若其志,将以
投饿虎,忘躯破灭,蹈火履
,固于一志,必无忧也。…急言之发,
成其志耳,阿母既有念,必当赐以尸解之方耳。”王母曰“此
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师,遂
毁其正志,当疑天下必无仙人,是故我发阆
,暂舍尘浊,既
其仙志,又
令向化不惑也。今日相见,令人念之。至于尸解下方,吾甚不惜。后三年,吾必
赐以成丹半剂,石象散一。
与之,则彻不得复停。当今匈
未弥,边陲有事,何必令其仓卒舍天下之尊,而便
林岫?但当问笃志何如。如其回改,吾方数来。”王母因拊帝背曰“汝用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长生,可不励勉耶?”帝跪曰“彻书之金简,以
佩之焉。”
到夜二更之后,忽见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径趋;须臾转近。闻云中箫鼓之声,人
之响。半
顷,王母至也。县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白麟,或乘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
,群仙数千,光曜
宇。既至,从官不复知所在,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
斑龙。别有五十天仙,…咸住殿下。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袿,容眸
盼,神姿清发,真
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
上太华髻,
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6〕…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气。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母曰“…帝滞情不遣,
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因
桃七枚,母自噉二枚,与帝五枚。帝留
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
,
之。”
又有《汉武冥记》四卷,题后汉郭宪撰。全书六十则,皆言神仙
术及远方怪异之事;其所以名《
冥记》者,序云“汉武帝明俊特异之主,东方朔因
稽以匡谏,
心于
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今籍旧史之所不载者,聊以闻见,撰《
冥记》四卷,成一家之书,”则所凭藉亦在东方朔。
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阁,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方之事。唯东方朔下席笔跪而
。帝曰“大夫为朕言乎?”朔曰“臣游北极,至
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龙衔烛火以照山之四极。亦有园圃池苑,皆植异木异草;有明
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
之形。仙人甯封常服此草,于夜暝时,转见腹光通外。亦名
冥草。”帝令锉此草为泥,以涂云明之馆,夜坐此馆,不加灯烛;亦名照魅草;以藉足,履
不沉。(卷三)
宋时尚不题撰人,至明乃并《汉武故事》皆称班固作,盖以固名重,因连类依托之。
郭宪字横,汝南宋人,光武时征拜博士,刚直敢言,有“关东觥觥郭
横”〔8〕之目,徒以潠酒救火一事,遽为方士攀引,范晔作《后汉书》〔9〕,遂亦不察而置之《方术列传》中。然《
冥记》称宪作,实始于刘昫《唐书》,《隋志》但云郭氏,无名。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
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有《郭氏
冥记》。《玄中记》〔10〕今不传,观其遗文,亦与《神异经》相类;《
冥记》今全,文如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母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逐,不得还天,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怅良久。
其一曰《汉武帝内传》〔7〕,亦一卷,亦记孝武初生至崩葬事,而于王母降特详。其文虽繁丽而浮浅,且窃取释家言,又多用《十洲记》及《汉武故事》中语,可知较二书为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