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2(2/7)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此书中国早没有了,是从日本拿回来的——这所谓“诗话”又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诗话,乃是有诗,有话;换句话说:也是注重“有诗为证”的一类小说的别名。

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而结果倒好像是豪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写华容上放曹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后来历史小说的很多,如《开辟演义》,《东西汉演义》,《东西晋演义》,《前后唐演义》,《南北宋演义》,《清史演义》…都没有一跟得住《三国演义》。所以人都喜看它;将来也仍旧能保持其相当价值的。

这《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虽然是《西游记》的先声,但又颇不同:例如“盗人参果”一事,在《西游记》上是孙悟空要盗,而唐僧不许;在《取经诗话》里是仙桃,孙悟空不盗,而唐僧使命去盗。——这与其说时代,倒不如说是作者思想之不同。因为《西游记》之作者是士大夫,而《取经诗话》之作者是市人。士大夫论人极严,以为唐僧岂应盗人参果,所以必须将这事推到猴上去;而市人评论人则较为宽恕,以为唐僧盗几个区区仙桃有何要,便不再经心作意地替他隐瞒,竟放笔写上去了。

二、《浒传》《浒传》是叙宋江等的事情,也不自罗贯中起始;因为宋江是实有其人的,为盗亦是事实,关于他的事情,从南宋以来就成社会上的传说。宋元间有如,李嵩等,即以浒故事作小说;宋遗民龚圣与又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又《宣和遗事》上也有讲“宋江擒方腊有功,封节度使”等说话,可见这故事,早已传播人,或早有简略的书本,也未可知。到后来,罗贯中荟萃诸说或小本《浒》故事,而取舍之,便成了大的《浒传》。但原本之《浒传》,现在已不可得,

罗贯中名本,钱唐人,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他的小说很多,可惜现在只剩了四。而此四又多经后人改,已非本来面目了。——因为中国人向来以小说为无足轻重,不似经书,所以多喜随便改动它——至于贯中生平之事迹,我们现在也无从而知;有的说他因为浒,他的孙三代都是哑,那可也是一谣言。贯中的四小说,就是:一、《三国演义》;二、《浒传》;三、《隋唐志传》;四、《北宋三遂平妖传》。《北宋三遂平妖传》,是记贝州王则借妖术作的事情,平他的有三个人,其名字皆有一“遂”字,所以称“三遂平妖”《隋唐志传》,是叙自隋禅位,以至唐明皇的事情。——这两书的构造和文章都不甚好,在社会上也不盛行;最盛行,而且最有势力的,是《三国演义》和《浒传》。

一、《三国演义》讲三国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罗贯中起始,宋时里巷中说古话者,有“说三分”就讲的是三国故事。

总之,宋人之“说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后来的小说,十分之九是本于话本的。如一、后之小说如《今古奇观》等片段的叙述,即仿宋之“小说”二、后之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等长篇的叙述,皆本于“讲史”其中讲史之影响更大,并且从明清到现在“二十四史”都演完了。作家之中,又了一个著名人,就是罗贯中。

苏东坡也说:“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涕者;闻曹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在罗贯中以前,就有《三国演义》这一类的书了。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取来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至罗贯中之《三国演义》是否于创作,还是继承,现在固不敢草草断定;但明嘉靖时本题有“晋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编次”之说,则可见是直接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的。但是现在的《三国演义》却已多经后人改易,不是本来面目了。若论其书之优劣,则论者以为其缺有三:(一)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如王渔洋是有名的诗人,也是学者,而他有一个诗的题目叫“落凤坡吊庞士元”〔1〕,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都没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