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电灯下回想,达夫先生我见过好几面,谈过好几回,只觉他稳健和平,不至于得罪于人,更何况得罪于国。怎么一下就这么
于“偏激”了?我倒要看看《洪
》。
这期刊,听说在广西是被禁止的了,广东倒还有。我得到的是第三卷第二十九至三十二期。照例的坏脾气,从三十二期倒看上去,不久便翻到第一篇《日记文学》,也是达夫先生的,于是便不再去寻《在方向转换的途中》,变成看谈文学了。我这
模模胡胡的看法,自己也明知
是不对的,但“怎么写”的问题,却就
在那里面。
这诚然也值得讨论的。但我想,裁似乎不关重要。上文的第一缺
,是读者的
心。但只要知
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便不至于
到幻灭,即使有时不合事实,然而还是真实。其真实,正与用第三人称时或误用第一人称时毫无不同。倘有读者只执滞于
裁,只求没有破绽,那就以看新闻记事为宜,对于文艺,活该幻灭。而其幻灭也不足惜,因为这不是真的幻灭,正如查不
大观园的遗迹,而不满于《红楼梦》〔16〕者相同。倘作者如此牺牲了抒写的自由,即使极小
分,也无异于削足适履的。
原来是达夫先生在《洪》〔15〕上有一篇《在方向转换的途中》,说这一次的革命是阶级斗争的理论的实现,而记者则以为是民族革命的理论的实现。大约还有英雄主义不适宜于今日等类的话罢,所以便被认为“中伤”和“挑拨离间”非“休矣”不可了。
作者的意思,大略是说凡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自叙传的
彩的,若以第三人称来写
,则时常有误成第一人称的地方。而且叙述这第三人称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过于详细时,读者会疑心这别人的心思,作者何以会晓得得这样
细?于是那一
幻灭之
,就使文学的真实
消失了。所以散文作品中最便当的
裁,是日记
,其次是书简
。
开首的两句话有些混,说我都与闻其事的也可以,说因我“南来”了而别人创办的也通。但我是全不知情。当初将日报剪存,大概是想调查一下的,后来却又忘却,搁下了。现在还记得《
什么》〔10〕
版后,曾经送给我五本。我觉得这团
是共产青年主持的,因为其中有“
如”“三石”等署名,该是毕磊〔11〕,通信
也是他。他还曾将十来本《少年先锋》〔12〕送给我,而这刊
里面则分明是共产青年所作的东西。果然,毕磊君大约确是共产党,于四月十八日从中山大学被捕。据我的推测,他一定早已不在这世上了,这看去很是瘦小
的湖南的青年。
《这样》却在两星期以前才见面,已经
到七八期合册了。第六期没有,或者说被禁止,或者说未刊,莫衷一是,我便买了一本七八合册和第五期。看日报的记事便知
,这该是和《
什么》反对,或对立的。我拿回来,倒看上去,通讯栏里就这样说:“在一般CP〔13〕气焰盛张之时,…而你们一觉悟起来,
上退
CP,不只是光退
便了事,尤其值得CP气死的,就是破天荒的接二连三的退
共产党登报声明。…”那么,确是如此了。
这里又即刻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相反对的两
刊
,都因我“南来”而“先后创办”呢?这在我自己,是容易解答的:因为我新来而且灰
。但要讲起来,怕又有些话长,现在姑且保留,待有相当的机会时再说罢。
第二缺陷,在中国也已经是颇古的问题。纪晓岚攻击蒲留仙的《聊斋志异》,〔17〕就在这一
。两人密语,决不肯
,又不为第三人所闻,作者何从知之?所以他的《阅微草堂笔记》,竭力只写事状,而避去心思和密语。但有时又落了自设的陷阱,于是只得以《
秋左氏传》的“浑良夫梦中之噪”来解嘲。〔18〕他的支绌的原因,是在要使读者信一切所写为事实,靠
这回且说我看《这样》。看过通讯,懒得倒翻上去了,于是看目录。忽而看见一个题目
:《郁达夫〔14〕先生休矣》,便又起了好奇心,立刻看文章。这还是切己的琐事总比世界的哀愁关心的老例,达夫先生是我所认识的,怎么要他“休矣”了呢?急于要知
。假使说的是张龙赵虎,或是我素昧平生的伟人,老实说罢,我决不会如此留心。
什么》,《这样》两刊
。闻《这样
》为革命文学社定期
版
之一,内容注重革命文艺及本党主义之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