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杂录中曾有一段有关这曲戏剧
的记载:
给那柔于
的心灵。
词中的《何满》,据说是沧州歌者临刑时
以自赎的曲
,不获兔,只徒然传下那一片哀结的心声。
蜀山蜀悠然而青,寂寞的驿
在
风中穆然而立,见证着一个女
行过蜀
时凄于杜鹃鸟的悲鸣。
初离蜀心将碎,离恨绵绵,
日如年,
上时时闻杜鹃…
血为务。
半阕!南唐后主在城破时,颤抖的腕底也是留下半首词。半阕是人间的至痛。半阕是永劫难补的憾恨!上闻啼鹃,其悲竟如何?那写不下去的半段比写
的更哀绝。
灯下读别人的颠沛离,我不知该为撰曲的沧州歌者悲,或是该为唱曲的胡二
和骆供奉悲——抑或为西渡岛隅的自己悲。
千载以下,谁复记忆胡二和骆供奉的悲哀呢?人们只习惯于去追悼唐明皇和杨贵妃,谁去同情那些陪衬的小人
呢?但类似的悲哀却在每一个时代演
,天宝总是太短,渔
颦鼓的馀响敲碎旧梦,
嵬坡的夜雨滴断幸福,新的岁月
糙而庸俗,却以无比的
悍
人低
。玄宗把自己
给游仙的方士,胡二
和骆供奉却只能把自己
给比永恒还长的
狼的命运。
导地闻旧音,他乡遇故知,岂都是喜剧?白女坐说天宝固然可哀,而梨园散失沦落天涯,宁不可叹?
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容姓骆唱《何满》,皆称其绝妙,白秀才曰:“家有声
,歌此曲音调。”召至,令歌,发声清越,殆非常音,骆遽问曰:“是
中胡二
否?”
熟视曰:“不问君岂梨园骆供奉邪?”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国亡赴宋,相传她曾在薜萌的驿上留下半首采桑
,那写过百首
词的笔,最后却在仓皇的驿站上题半阕小词:
在伟大之后,渺小是怎样地难忍,在辉煌之后,黯淡是怎样地难受,在被赏识之后,被冷落又是怎样地难耐,何况又加上那凄恻的何满,白居易所说的“一曲四词歌八叠,从
便是断
声”的何满
!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无一个男儿,这又奈何?孟昶非男儿,十四万的披甲者非男儿,亡国之恨只给一个
女的泪
。
古籍中如此形容她:“拜贵妃,别号夫人,意
不足拟其
,似
轻柔也,又升号慧妃,如其
也。”
而后来,后蜀亡了,她写下那首有名的亡国诗。
我们只知夫人姓徐,她的名字我们完全不晓,太
丽的女
似乎注定了只属于赏识她的人,而不属于自己。
一样的女孩,怎样古典华贵的女孩,由于
丽而被豢养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