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帮他收拾东西,关系已稳定的更会到他家帮他洗衣服,让他的房间勉强不要那么令人难以忍受。但这也是好景不常,久而久之,女孩一边收拾一边唠叨的现象是免不了的。但他总会把“是你自己要收拾的”的话顶回去。
房间最混乱的时期是他的失恋期。如果有新的对象,房间则又有重生的机会。
“我从我弟弟的房间看出一件事。爱情,不管是多么真心真意,都必须相信一个永恒的法则,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都会说,爱一个人,就要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说得容易,当他的行为影响到你日常生活的愉悦时,我们又会以为“爱定胜天”他,可以改吧?
改得了多久呢?橡皮筋被绷得太紧,很容易弹性疲乏的。很多人在弹性疲乏时,又觉回归真我,就须放弃曾有的爱情。
酒巾的太太问酒鬼:“三天前,你不是发誓重新做人,不再贪杯,怎么又喝得醉醺醺的?”
“我是已经重新做人了呀,”酒鬼说“想不到我这个重新做人,还是贪好杯中物。”
我还可以清楚记得,有一次约会看电影时,该男子进戏院前问我:“要不要买点吃的?”我说不要。其实是感觉,第一次约会在电影院咕噜咕噜吃东西很不艺术。他看着围着卤味摊的女生,对我微笑说:“还好,我最不喜欢有人在戏院吃东西。”天知道,我一个人看电影时,总是要求“色香味”俱全,绝对会抱着鸭翅膀猛啃的。
爱情是没有条件的付出?
一个人如果只付出而又有回馈,
很难不拿出“天怒人怨”的心态来质疑。
“我对你好,所以你不能辜负我”
是铱般人内心深处的钢铁定律。
“从小不是有人教我们,爱是无条件的付出吗?”丈夫因外遇而请求离婚的她以泪眼控诉:“我付出了这么多,到底得到了什么?”
爱是无条件的付出吗?如果你真的同意上面这句话,你又想“得到”什么呢?
从小很多人教我们一些陈义甚高、但是实在违反人性的话语。高尚的理想或幻想,使人们自以为听见圣哲的召唤,它们常使我们在精神上崇高,但行为上做不到。
我们听惯了“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生活的目的在增溜人类全体之生活”“为了工作而生活,不要为了生活而工作”——如果长大后的你还会将以前教科书上学到的东西,拿来印证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你只会发现,念圣贤书长大的我们,不知不觉地“出尔反尔”如此卑微而私的生活着,还好我们不常拿“格言”来自我反省。
爱是恒久忍耐、凡事包容?爱是不嫉妒?我想,这些鼓励你无条件付出爱的话语,自有它动人的力量,但是,除了德蕾莎修女之外,我不太相信有几人敢挺起胸膛说:我做得到。小学课本里送给我们的母亲刻板形象,总是“无怨无悔”地付出,我们于是也认定母亲是无怨无悔地必须牺牲,以为她搁置自身的享乐,把最好的留给子女,是理所当然,那是她的角色定位,不能有一句怨言是应当的。事实上,自以为没一句怨言的母亲、妻子,却常抱怨与自怜。
一个人如果只付出而没有回馈,很难不拿出“天怒人怨”的心态来质疑。一个妻子“无条件的付出”可能为了交换丈夫的忠实与负责;一个母亲的无条件付出,未必不需要丈夫和儿女的感激与对等的恩情回报,我们付出精神上与行动上的爱,到底还是期待被爱的人能有反应,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我对你好,所以你不能辜负我”是一般人内心深处的钢铁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