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老家随想(2/3)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泡茶馆的只有男的,不分老少,没有女的坐在里面。小城的茶馆如同社会特定的一个舞台,成了人们判断很多事情的参照。离开老家的很多年以来,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归纳着那些我曾经很熟悉的人,他们把社会当作一长大或者成熟的标志,畸型的观念里社会就要去坐茶馆,或者说茶馆。茶很好却很便宜,一块钱一杯,可以坐半天,即使坐一整天的茶馆一般也只二块钱而已。老家有好几条长长的街从街到街尾一家接一家全是茶馆,茶馆虽多喝茶的人也是绝不会坐的,自会走到自己相熟的地方。他们每天早晨大概在十左右从家里晃门,象上班一样走到熟识的茶馆,不用招呼老板自会把茶泡上,慢慢从小城各个角落里会涌他们的朋友或者仇人相继坐在自己的茶桌上,他们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也许平淡也许惊险也许不凡也许混

老家随想[三]

川西的小城给人的觉总是很平瘠,不似周庄和芙蓉镇那么小桥,古古香,小家碧玉。当我想要描述老家的韵致时,就和要描述一个完全没有什么特的老太太一样困难,她既没有老却有些老态龙钟,既没有丰厚富饶倒也衣无缺,她几乎就和一粒沙似的跌落在沙漠里。

川西大多数小城的果也不例外。在老家的十几年里,对果的印象是那么单薄单一。

老家和其它小城一样,没有城区公共汽车,城里来往的人如果不骑自行车,除了走路还有人力三车可以坐。回到老家常常只觉得有一很方便,不到哪都觉得很近似的,散步似的就走到了,非常惬意自如。小城也有租车,一般只在乡镇里穿行。三车独有的铃铛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是听不到的,只有躺在老家的床上听着这铃铛声才能真切地觉到老家的存在。

茶馆在小城人的生活里扮演了一复杂的角,人们在茶馆里或雅或俗的理论,在茶馆里评论着世事的变迁,在茶馆里演绎着情与仇的替,在茶馆里行着光明或者暗的金钱关系,甚至在茶馆里学习着某角度人的理。这样一复杂或者简单的生活方式都在茶淡变化里慢慢转积淀,没有人能扭转,茶馆象是一条缓慢前行的河,河面上无风无狼,也无甚太多季节的变化,河的底层却是风起云涌,甚至带着一些血腥的杀戮。

香,那吃的不只是一,亲情本就不是任何一个地方买得到的。

老家是个小城,以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划分。城外围有一条真如歌里所唱‘时常涸的小河’环绕着。这条河叫河,很多年以前老家的酒厂有曲酒就叫旭大曲,如今这条河也和很多古老的记忆一样只能留在心里了,尽它从来就没在我心里留下过好的记忆,但起码它以前总是条河。现在只是一条堆满青苔石而不见的凹地。

老家数得来的好果极少。甘庶算不算果这我好象不太清楚,但是老家的甘庶却是非常好的,是专门用来熬庶糖的那甘庶,青绿,枝节稀疏,糖分充足,甜得封,很。我记得冬天的时候吃了甘庶不洗手,一会儿手指就会被糖分粘得分不开。这甘庶也非

无法清晰地判断这样一生活方式的对错,社会原因和整人的素质或者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得了这无奈的生活方式,那说不来的难受就象沾在鞋底上的香胶,让人腻味却又无从摆脱。在我离开了老家这些年以后,当我站在另一角度来看老家的这一切的时候,有奇怪的想象,也许老家就象一个浑浊混而无法清的泥淖,当从里面摔打来以后,再经历的一些不是浑浊还是清晰自会看得很清楚了。

在老家这样特定环境的小范围里,特殊的茶文化(如果那也可以叫文化的话)应该算作小城一景了。在我现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我没有见过如此密集的茶馆和喝茶的人或者整天有那么多时间坐在茶馆里的人,原因很简单,老家如同大多数小城一样,没有几个支企业,大多数人无可避免地成了闲杂人员。小城也有很多的小摊小贩,由于大环境的不景气,这些小本生意自然也就清淡得如同过江的青龙。人总是要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当一个人有时间而没有钱的时候,整日泡茶馆就是最好最简单最便宜的消遣方式。

人的一生有时觉象只风筝,摇摇,不知明天会飘到什么地方,对老家的思念就是那线,飞得太远的时候才会觉到那线在心里轻轻的缠绕牵绊,无止无尽。

老家随想(二)

川西的小城总是贫瘠,不是土地还是人群。有时它给人的觉很象瘦竹一类的东西,清瘦里带孤傲,却又是那般枝细叶黄,营养不良的样,有几分楚楚可怜的劲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