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恒定、不可破的,否认“人性”和“人权”
此外,儒家学说只讲安于现状,享受太平;各级官员,尤其是皇帝缺乏增强国力的目标和措施。这就是说,儒家学说只是国家管理学说,而不是国家建设学说。读书和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封妻荫子,没有“强国富民”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何况儒家学说还极力排斥其它学科,轻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农业忽视工业;在发展农业中,也是经验主义多、不提倡科学种植。
足见,儒家学说是一种保守落后的学说,过于偏重“人治”,忽视“法治”;对国家首脑没有权利的约束,导致产生独裁、专制和腐败;所以无法使国家富强。修身养性、自律自省是属于个人修养,没有约束力,不带强制性,因而不能作为治国的唯一手段。治国首先必须“立法”,人人都要按照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具有“强制性”国家首脑犯法,也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这才是近代的治国学说,而孔孟之道只能作为“治民”的一种手段——“德政”,不能成为近代治国学说。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旧搬出二千五百余年前就失败的儒家学说来拯救中国,简直是痴心妄想!不过是部分儒家文人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梦想重返政坛,做官发财而已。由于两千余年的“洗脑”,儒家学说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许多变成了民间习俗、传统和格言,因此国人对孔孟之道的好感和留恋是自然的,但必须正视儒家学说的先天弊病;不能因为儒家学说在个人修养、自省,行德政等的主张上有好的一面,而掩盖和否定它在治国上的失败和严重缺陷。而且,在儒家学说中,还浸透了维护封建统治、放弃反抗和斗争、进行不平等交易的意图和内容;例如宣传“愚忠”、“愚孝”、“三从四德”、“逆来顺受”、“忍让屈服、放弃反抗”、“以德报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等等。
四、儒家学说的继承
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古代大师的思想和道德论述有助于全民修身养性、提高他们的品德和素质的话,当然是非常好的,得天独厚;对中国人出现“信仰危机”的今天,更具有重大意义。
如上所述,作为治国学说,儒家思想是失败的;但是孔孟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关于道德修养和处世经验的论述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将这方面的内容汇编在一起,称作《孔孟道德论》,列入中小学的学习内容,进行道德修养的“洗脑”,对规范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的确很有好处。
日本、韩国等尊孔国家学习和推广“儒家学说”,实际上是普及孔孟的道德修养和处世哲学。早就摒弃了儒家学说在治国方面的理论。
采取将“四书五经”每本书中的治国论述删除的办法不可取,因为“四书五经”是经典著作,后人无权进行删减。所以,笔者建议汇编一部《孔孟道德论》或《孔孟道德经》,把“四书五经”等孔孟著作中有关道德修养、处世哲学的内容抽出来,分类编辑在一起,作为教材,供民众学习和效仿。
参考文献
[1]郜良: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中国信息报社 2010-08-18
[2]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
[3]品玄柳丝:儒家思想的弊端,红袖添香,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