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揭虚假文艺1被歪曲的人安晓玲文集(2/2)

[12]土默:《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北方新报发表日期:2006-11-23

[10]安晓玲:二探红楼(64):周汝昌治学目的不对

文人的最大弊病就是容易冲动,犯歇斯底里“发作症”;往往把一时的觉当成现实,衷于搞虚拟世界。有位文学家作诗颂扬情时说:“生命成可贵,情价更”试问:生命都没有了,还要情何用?连着这起码的常识都可以不置之不顾!怂恿人们为所谓的“情”作无谓的牺牲。在《倚天屠龙记》中,周芷若为了得到可心人张无忌,她可以下毒、毁容、杀珠儿、搞栽赃陷害。情领域在文人的笔下,竟成为私横行、不讲公德、廉耻和良心的场所,无法无天[10]。

文人的第二大弊病是:多愁善。例如《红楼梦》中的典型人贾宝玉害怕房内挂着一轴人像寂寞“须得我去望他一回。”(第19回);喜雪月,沉醉在伤、颓废的情绪中。风筝断线掉了“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我替他寂寞”(第70回);动不动就大哭,为丫鬟哭、为了妹哭、为落哭;因想到庄的话,到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散、虚无飘渺,也不禁大哭起来(第113回)。对竹泪(第56回),要别人泪葬自己(第36回)、“随风化了”(第36回)“化作一灰、再化作一烟”(第57回),同林黛玉一起葬(第43回)等等。给读者产生消极、厌世的人生观。

[2]安晓玲:八评电影《金陵十三钗》——谈文学艺术的“真实

[3]安晓玲:金钏儿的死因分析——二评王蒙的“不隶、毋宁死”

[9]安晓玲:《长生殿》是一朵毒

[6] 安晓玲:我国的虚假文学(一)——四评“王蒙的“不隶、毋宁死”

郭沫若曾经说:科学要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同样,笔者认为,文学也要发扬科学的求真神。想象力是“主观意识”,它符不符合“客观实际”,必须证实;在未得到证实以前,它永远只是“主观意识”,而绝对不是“客观规律”、现实事和真实生活。总之,作品的真实(即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因此,文学艺术的“自我觉”、“超越”、“升华”最后仍然要由现实生活、历史和科学来检验。检验作家对“客观真实”认识和理解的“准确”与“有效”;即“于生活”的“自我觉”、“超越”、“升华”必须通过客观实际来判别它的真伪,确定作品符合“客观真实”的程度。经不起检验者,就没有“真实”,都是属于“意识”的“虚假产

[8]安晓玲:毒《长恨歌》

例如,遭到国外恶评的《金陵十三钗》[2]是张艺谋大导演及其编剧将现实生活提炼和升华后,得的艺术形象,却被国外电影界基本一致地认为:“虚假、造作、错”“不真实不可信”由张先生经过四年策划和创作的《金陵十三钗》艺术却成为缺乏“真实”的典型,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关文献(检索互联网)

[4]安晓玲:晴雯是因失去情而死——五评王蒙的“不隶、毋宁死”

正因为我们调“于生活”,导致我国文学文艺追求和欣赏的境界是思想、意念和行为的新奇、超越和升华,而很少考虑,经常是不问在客观实际中是否有可能存在、是否背离了生活?即追求和向往的是“梦境”,而不是“现实”;因而很容易坠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在“桃源”中自我陶醉而不能自。导致在文学文艺领域,对故事和情节可以随心所的编造(只要不违反国家的规定就行),可以违背客观现实、生活常理、历史事迹和科学规律,变成纯粹的人为虚构。对正反面人的刻画都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忽视、甚至完全抛弃文学的真实、可行和可信,变成远离现实、背叛生活、否定历史和违逆科学的虚拟世界。人们不但不反对,反而赞赏和颂扬。

[5]安晓玲:司棋的死因是“不自由、毋宁死”——六评王蒙的新书

[7] 安晓玲:我国的虚假文学(二)——七评王蒙的“不隶,毋宁死”

就是属于对“客观事”的“主观意识加工”,已经不能看成是“客观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主观的“新认识”或“新意识”它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平和真实程度主要取决于作者的造诣、修养、人生观。公认通过这升华后的“艺术”就有“更真实”正是国人独特的偏见,成了我国文学文艺作品存在弊病的症结。

[13]安晓玲:一评土默红学:红学界的刀光剑影

以上的论述和实例充分说明,在我国的文学文艺领域中,的的确确存在《真实文学》和《虚假文学》。中国文学文艺的最大不足就是虚假骗人的东西过多!

[1]安晓玲:虚假文学与真实文学——八评王蒙的“不隶、毋宁死”

[11]秦轩:《土默红楼故事新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