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孙少平的jing神之路(3/5)

声同气的吸引,田晓霞完全可以淡淡的打声招呼了事——就像我们大多数时候作的那样,而她没有,而是一再的主动的和孙少平说话,并进最大努力向消除孙少平的拘谨。这正是田晓霞感受到了孙少平身上的高贵特质与己相谐的缘故。关于此点,可以从后文里田晓霞的一段心里自白中得到证明。“她在上高中时,就和孙少平关系非同一般。不过那时他们的交往的确很单纯。他和这个同村而不熟悉的乡下学生初次相识,他身上的许多东西就引起了她的重视或者说另眼相看。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加深了。”看了这段文字,我们再来分析。它里边提到的孙少平身上令田晓霞另眼相看的“许多东西”,不是他的衣衫褴褛,不是他初中的外表(当然,他的外表是令人赞叹的,但在破衣烂衫的包裹下不会有相反情形下那么富有吸引力,况且田晓霞的身边不乏相貌出众的男生。),只能是他身上溢出来的某种气质。正是这种他们还不能够言说清楚的“气质”驱使田晓霞主动的和孙少平再次交往。这就像我们看到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望再次见到它一样。如果单单是出于礼貌,田晓霞会这样吗?她会对一个乞丐一样的乡下学生——这个乡下学生在地位和富有程度上都与她田差地别——念念不忘吗?不会!正是孙少平身上优秀的精神气质吸引她再度与之交往。当然,换作一个庸俗的富家子弟,即使孙少平再怎样在精神上特别,也不会引起他的重视,在他眼里他仍然只是一个乞丐!原因来自一个人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只能是自己,因为他首先必须并且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别人。如果这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低级的一类,那么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伟大的天赋智力,都无法对他产生效果,他对别人拥有的思想水平也一无所觉。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见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幸好田晓霞不是这样的人,也幸好孙少平最终碰上了田晓霞,而先前他曾怎样下意识的躲避去田福军这个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由此我们不得不对田润叶心怀感激,是她到孙少平宿舍等待并最终促成了这一行动。

有了上面的认识,对于孙少平与田晓霞——两个出身地位极其悬殊的人——的交往,我们便会觉得是顺理成章极其自然的事,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接下来我们便欣喜的看这两人的交往一次一次的深入,孙少平在田晓霞的带领下遨游于书海,对自己对生活的自信和审视能力大大增加。此刻我们的心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对于孙少平的变化我们由衷的高兴,感同身受。

田晓霞之于孙少平比冬妮娅之于保尔更加弥足珍贵。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相处时间短长以及最终发展为爱情的结果。关键一点在于,冬妮娅并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理解保尔,他对保尔的感情建立在幼年的认识及同情之上,而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情感则建立在两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如此说来,孙少平比保尔要幸运得多,毕竟,对于一个精神出类拔萃的人来说,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了若恒河沙数。

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田晓霞身上移开,顺便看一下在高中期间发生在孙少平身上其他几件也颇为重要的事情。首先要说的是郝红梅和孙少平之间的那段青涩感情。在郝红梅移情顾养民之后,孙少平一度非常痛苦,这是人之常情。对此刻作如下解释。人的任何一种快感或愉悦都是某一种需要暂时或永久得到满足的结果。孙少平从与郝红梅交往中感受到的温馨喜悦源自于困难时期感情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得到了慰藉。当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物质或关系消失而我们的需要仍然存在时,便会感到痛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痛苦就是不满的状态。有时这种痛苦巨大深邃,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曾经得到过满足——正像饥饿的时候闻到饭菜的香味加剧饥饿感,如果它从来不曾被满足以致我们知道其不可能实现而降低要求或不再要求,痛苦反而不会那么强烈。我们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出自于同一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降低需求标准,那么这种痛苦就会减弱并逐渐消失。孙少平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个普通人,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不属于自己的奢侈。在此期间孙少平获得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其一,普通并不等于庸俗;其二,在最平常的事情上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这两点都是从他的“对手”顾养民对挨打一事所反应出的态度上受到震撼生发出的。关于第二点塞尼加说过的话——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本性——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个人会在细节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自我。这一点同样能够解释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认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