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中国人chu了家门便不再约束自己(2/2)

2015年6月8日

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都有着烈占便宜的望,然而在公共社会我们的思想行为一定要有所克制,千万不能随意放松自己,拿公共利益不当利益,一反居家时谦恭节俭的品德,这就不得不叫别人说我们素质低了。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个男人一定是卑贱,骨里就是这般贱病。那我们再举个例:有年夏天在香港国际机场转机,有个女孩二十六七岁的样,听她和同伴聊天,知是国内某校在读博士。香港机场冷气开的特别大,冻的人很是受不了,那个女孩却裹了一条从飞机上顺下来的毯,她的同伴们个个羡慕不已,说她有了这条毯这趟旅程就万事大吉了,纷纷表示也要顺上一条。女孩得意万分,给大家面授机宜,说如何如何才能顺下来等等,颇似一副过来人的架势。

严格的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忠君报国、济世安民、穷者独善其、达者兼善天下,当是中国人基本的为人准则,然而,下中国人以如此之低的素质立于世,实在是叫人不得其解的了。于是就有人说是中国文化有断层现象,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说的是中国经过元朝蒙古人和清朝满族人打败以后,文化也随之消亡了。我不能苟同这极端的说法,我倒觉得元王朝和满清王朝统治中原以后,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认可宽容的,倒是这两次被异族打败经历对汉民族的心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普通老百姓对家国一这么一个传统概念彻底的失望了,认为君父保护不了江山也保护不了自己,失去了对国家和朝廷期望和依赖,觉得除了自己的小家外面的山山一草一木与自己没有啥关系,所谓各自自扫门前雪,不他人瓦上霜。所以,当日本人侵中国的时候,逃跑、投敌和叛变之辈如过江之鲫,倭寇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基于这心理,中国所谓的儒雅、蓄和中庸的文化,也只能家的小范围内发挥一些作用,一旦了自己的家门,所有的圣贤教导统统抛在一边,每个人都虎视眈眈,抢则抢、捞则捞。举个小例:现在超市里面多备有品包装袋,顾客可以随意取用,我仔细观察过,不论男女老少,取用的时候都会毫无顾忌呼呼啦啦就扯上一把,几近丧心病狂,没有一怜惜之心,完全是那能造则造的心态,尤其是一些老老太太们,用完完还要顺手带上一些拿回家去。试想,这些老老太太们,多是从贫穷中走过来的,一般都知“惜衣有衣穿,惜米有米吃”的理,相信他们在家里都是严父慈母,持家都会本着节俭适用的原则,也常常教育孩“以俭养德”的。那么他们离开家门以后为何会判若两人呢?有人便调侃:不是老人变坏了,就是坏人变老了。对于此说法我们只能一笑了之,仔细沉思,我们也只能叹,中国人啊,只要一了家门,便不再想约束自己了。

顾别的旅客空挡,起抓过酒瓶,连了三杯下肚,然后冲着他的同伴们说:“侬吃不?侬吃不?味蛮好的呀。”一一给众人杯倒满,才意犹未尽的坐了下来,又要了一杯咖啡,慢慢呷着。男人有四十来岁,穿着打扮举手投足有几分气度,试想想他如果在自己家里他会如此豪饮吗?他会提着酒瓶请大家喝酒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个男人如此豪饮的小小举动,却充分暴了他了家门的那自由、随意和破坏的望。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公家的东西不占白不占。

如此的例实在是举不胜举,我们中国人对于公共利益,能掠夺则掠夺、能侵占则侵占,掠夺不来侵占不来就想办法去破坏,俗语说的好,石的山药,吃不成也要抠个稀烂。这罪恶的心态致使许多人连江山社稷丢失了都毫不心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也就来了一百多万,而充当汉的竟有三百万之多,这些汉卖国家利益如此慷慨,那么自己的家业、自己的老婆孩舍得卖吗?其实也不要去问,他们肯定舍不得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