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先是上县,然后是越过专署上省城介绍经验,然后又直接从省里去了北京。回来的时候,就再不是先前的“黄”了。
李芙蓉先是当镇上的妇女主任,不久就当了镇长。开始,里有些人心里颇不以为然,总想等着捡她的过,看她的笑话,慢慢地也就公认了她的能
。她作风泼辣,办事风风火火,说
就
,说断就断。镇上许多多年的癞痢
(难办的事),到了她手上,三下五除二就都剃下来了。比如,镇街上,屋檐
问题就是多年来最叫
痛的问题:邻里之间屋挨屋,倘若是山墙靠山墙,问题不大,祖上定下的宅基,哪个也不能随便往外移一寸。若是落墙贴落墙,问题就来了。落墙
的,屋檐
自然就
到另一家的屋
上,这一家也就“背霉”背霉了多年,有了钱,想翻
来,便把落墙升起,使自己的屋檐
落到先前压住了他们的那一家的屋
上,让那一家去背背霉,这就要
纠纷。常常是那一家先戳这一家新盖起的屋
,然后就是两家拼人命。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都以历史材料为依据,即最初起屋时两家有何协议。倘没有,就以原始面貌为准。但镇
起码有几百年历史,原始面貌哪个说得清?这一百年你的屋檐
落到我屋
上,这一百年之前的那一百年,我的屋檐
未必就不落在你的屋
上。这样扯,是永远扯不清的。
正值全国推行瓜菜代,报纸上大声疾呼泡有害。有了一个节
的法
,并且这个法
还有世界革命的意义在里面,当然就引起了广泛注意。
“三把吧。”李芙蓉翻翻睛,搓了一下开始结壳的泥脚。
不服没有用。李芙蓉这一回真正是成了的。她一开
,声音就像从
音喇叭里放
来的,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小的人怎么能发
这么大的声音。这就是气足,是得了真脉的。几个老儿窃窃私议,遂把李芙蓉视作天生的贵人。
这条经验正式见报时标题是《节约三把米,打倒帝修反》。在李芙蓉后来的讲用稿里,每一把米又分别有自己的任务:一把打倒帝国主义;一把打倒修正主义;一把打倒各国反动派。
想,却不能想几句能连得起的这一类话,不由得恨自己开会总是纳鞋底。很慌张的时候她看见了敞开的门板上已经开始缺角的
联,便脱
念
:
“好。”
李芙蓉的经验很简单,每次量好了米,下锅前又临时抓几把。
“几把?”们迅速地在本
上记着,突然停下,笔尖还啄在本
上。
李芙蓉只用了一个法就把一团
麻斩落了地:把双方的成分查一下,哪家成分
,那家就只能接受另一家的屋檐
。要是两家成分一样,就往祖上或亲戚中查。李芙蓉同镇上哪一家人也没有五服以内的瓜葛,哪个也无法说她偏心。她用的这个法
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阶级分析法。这是吃了她公公一个麦耙的专员教给她的。教她的当初,自然并不是解决屋檐
问题,只是她用得活。
运动一开始,那位专员就被打倒。造反派把他同李芙蓉“搞男女关系”的漫画从城里贴到镇街上。
在镇上,这件事怕只有传说中的乾隆下江南幸李八碗先人可以相比了。李芙蓉从北京回来的那天,镇上以及李八碗全乡的人,挤在镇政府的院
里外,密密实实的人堆里透不
一丝风。那天天气好,太
很毒,好多人支持不了多久就
倒在地上。李芙蓉是由县委书记、县长陪着,用吉普车从县城送到镇上来的。她从车门里钻
的时候,很多人都很失望。一个又瘦又细的黄
,这样走运,只伯是天瞎了
。
李芙蓉的嘴再辣也无济于事,靠边站了两年,匆匆忙忙地嫁给了镇搬运公司的一个临时工。一直到那位专员解放,李芙蓉才恢复了工作,以后又调到县上去负主要责
她有创造。
耕的时候,就发动“三兜粪”活动。让镇上机关、商店、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广大
群,每天利用早晚捡三兜粪送到镇外的李八碗各生产队。冬季搞
利的时候,就组织“三块石”活动,形式同”三兜粪”一样,每人每天给
利工地送三块石
。至于为何一定是“三兜”、“三块”这是因为一,习惯;二,写材料方便:“贡献‘三兜粪’(或三块石),打倒帝修反。”这些经验都很快在全县、全专区乃至全省推广。李芙蓉的工作能力因此获得很
的评价。酝酿调她到县委工作的时候,却来了“文革”
找到李芙蓉之前,专、县先听了公社的介绍,了解到一个情况:每年
荒回供粮有限,但李芙蓉家的米饭总能吃到接上新谷。这跟李芙蓉有关,因为是她
饭。这个情况使来总结经验的
们很振奋。专员的意思是把李芙蓉这个典型树立起来。
李芙蓉站在镇政府的台阶上,对着涌涌动动的人不停地摆着两只
举起的手。隔了几层,人们就不能看到她的
、脸,就只能看到那双划来划去的手。那手,是领袖握过的手所握过的手。
“站在家门,望到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