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964年--1969年(2/3)

“几把?”们迅速地在本上记着,突然停下,笔尖还啄在本上。

李芙蓉被从田里喊回来,泥手泥脚站在自家的堂屋中间,对着几位端端正正的,一时哑了,背脊上好像有条蛇在爬。那副样好像是在别人屋里,手脚不净,被当场捉住。捻了半日衣裳角,才忽然转用扫帚把围在门的人赶了个燕儿飞,然后灶间抱一摞麻兜碗,给们一一冲上茶,拖过一只三条的板凳,低坐下:

李芙蓉忽然打住。她人活泛,脑转得快,立刻悟到刚才这番话算不得“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们开会说的话。她闷着想了想,却不能想几句能连得起的这一类话,不由得恨自己开会总是纳鞋底。很慌张的时候她看见了敞开的门板上已经开始缺角的联,便脱

“么事,说吧。”

李芙蓉先是上县,然后是越过专署上省介绍经验,然后又直接从省里去了北京。回来的时候,就再不是先前的“黄”了。

“我们想请你说说思想认识。”

这条经验正式见报时标题是《节约三把米,打倒帝修反》。在李芙蓉后来的讲用稿里,每一把米又分别有自己的任务:一把打倒帝国主义;一把打倒修正主义;一把打倒各国反动派。

“工作?不就是田么。”

“三把吧。”李芙蓉翻翻睛,搓了一下开始结壳的泥脚。

找到李芙蓉之前,专、县先听了公社的介绍,了解到一个情况:每年荒回供粮有限,但李芙蓉家的米饭总能吃得接上新谷。这跟李芙蓉有关系,因为是她饭。这个情况使来总结经验的们很振奋。专员的意思是把李芙蓉这个典型树立起来。

专员走了没有几天,就从专署和县政府来了好几位,说是来写李芙蓉的典型材料。什么叫“典型材料”?不晓得,横直是好事情,要上报上广播,说不定还有许多想不到的好,比方要用小包车接到城里走一趟,要跟许多一起吃一桌“加餐”起码是八个菜一个汤(红烧尽吃)。李八碗于是像一锅开了锅的粥。

“我们是专署和县里派来采访你的,想请你谈谈你这些年的工作。”

“站在家门,望到天安门。”“好。”

正值全国推行瓜菜代,报纸上大声疾呼饱有害:有了一个节的法,并且这个法还有世界革命的意义在里面,当然就引起了广泛注意。

们互相看了一

在镇上,这件事怕只有传说中的乾隆下江南幸李八碗先人可以相比了。李芙蓉从北京回来的那天,镇上以及李八碗全乡的人,挤在镇政府的院里外,密密实实的人堆里透不一丝风。那天天气好,太很毒,好多人支持不了多久就倒在地上。好几个伢从墙上跌下来,掉到人上的惹一顿臭骂,掉到白地上的竟折了

病(胃癌)死的:煮了粥都是先尽他吃,他总是吃不下,着喝了两,又吐回碗里,让端给小的。后来就脆咬牙齿骨,一直到死都不开。专员不胜唏嘘,在老人坟站了好久,直到陪同来的县长请,他才离开。

田也是革命工作。请你谈谈为什么田,怎样田。”

“怎样田有什么好说,莳田、秧、薅草、割谷,哪个不晓得?为什么田呢,还不是为嘴么,我们这里分粮是‘人七劳三’,不工就只能分人

李芙蓉的经验很简单,每次量好了米,下锅前又临时抓几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