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德林的思想影响了海德格尔一生,他始终不断追问着“存在的意义”在逝世前不久总结其着述时,他曾经意味长地说它们是“
路而非着作”也就是说,这些着述正是他的人生轨迹的印证。
1950年2月,阿特作为犹太文化复兴委员会的代表前往欧洲,她利用这次机会与海德格尔在弗赖堡会面,自此他们开始保持接
和通信来往,这为他们后来延续二十五年的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这关系中有他们活跃而生动地通信的一面,有长时间的缄默,也有
心安排的会面和阿
特极为珍视的单独和他相守的短暂时光。
到了1955年,海德格尔已重新获得他往日的权威。他显然是想忘记1950年他们的那次见面(他们后来在1952年也见过面),因为那时他可是一个坐在忏悔席上的人。两人之间从此开始渐渐疏远。这一疏远竟长达十二年,直至他们再度相逢时已是1967年,其时她六十一岁,而他已是七十八岁龄。到了人生的黄昏,他们仿佛更懂得了珍惜,之后他们再没有中断过联系。晚年的海德格尔越来越经常地
于情绪低落状态,这或许正是他需要她的时候。但在过去的那幺些年里,他既没有离开过她的脑际,也没有离开过她的工作。他不想再见到阿
特了,这是为了他太太的关系,为了阿
特的
名,为了阿
特与另外一位着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友情,或者为了刚刚发生的以及很久以前发生的什幺。他俩要想见面其实很简单,因为阿
特经常到德国去。但在内心
,她并没有改变。海德格尔让她快乐也罢,痛苦也罢,她始终
抓住他们的友情不放①。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思想家之一的汉娜·阿
特(1906—1975)是德国犹太人,与海德格尔相识于
尔堡大学。那是1924年秋天,阿
特刚
大学不久。那一年她十八岁,作为学生在他的班上听课。而海德格尔,这年三十五岁,已有家室。他们的秘密恋情维持了四年,然后是二十年的分
扬镳。其间,海德格尔因支持纳粹曾一度被剥夺教席,阿
特移民
国,专注于政治理论和哲学的研究。1950年,两人的关系再度恢复,在极为复杂和尴尬的局面下维持着亲密友情。1975年12月4日,阿
特先他而去。数月之后,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也驾鹤西去。
这就是耶利内克这剧本的
发
:海德格尔(“老年男人”)和阿
特(“那个女人”)相遇在托特瑙山上的
①以上三段分资料摘自《阿
特与海德格尔》,[
]
丁格着,
晴译,
风文艺
版社,2000年3月版。拥有犹太血统的本书作者耶利内克生于二战后第二年,她的五十一名亲戚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失去生命。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她的心
:为何海德格尔能够
地影响了一大批
有批判
光的左派哲学家,他们中除后现代的思想家(如解构主义者德里达)、
尔库
和萨特之外,还有汉娜·阿
特。这位犹太女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1933年被迫离开德国。她在
国发展了自己的哲学理论(
版有《积极生活》、《极权主义的
源》、《论
神生活》等论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恢复接
,包括两人1967年再度重逢在托特瑙山。
阿特竟然还成了海德格尔在
国不拿薪
的代理人。她为他寻找
版商,谈判
版协议,选择最好的译者等等。不仅如此,她还尽己所能,为他洗刷纳粹罪名。连海德格尔的太太也对阿
特在
国的积极活动表示了敬意。要知
,在1955年以前,海德格尔这个名字在德国学术界甚至别的圈
里,差不多已变成骂人的话了。在这时候,阿
特所作的任何有利于海德格尔的事,确实让后者不能不有所
动。他需要她听他倾诉,替他开脱,帮他恢复名誉。
阿特和海德格尔这两个后来生活
路和哲学观
迥然不同的人如何又能相聚相容?要回答这一问题确实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