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这两似乎矛盾的现象呢?依我之见,矛盾仅是表面的,其实两者共同构成了哲学应有的正常命运。
在今天的时代,哲学似乎遭遇着两相反的命运。一方面,由于社会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实用,哲学系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困难,使得作为一个学科的哲学门
冷落,成了冷门。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人对于哲学读
的兴趣并不因此减弱,有时甚至呈上升的趋势,哲学类书籍竟然成了
版业的
。
19965哲学的命运
。我必须抛开在哲学课堂上学来的一切半生不熟的知识,回到最原初的哲学问题上来,用最原初的方式来思考和讲述。对于我来说,这差不多是哲学上的一
返朴归真和正本清源。以后若还有机会,我有心继续这
尝试,而且把这看
是对自己的哲学能力的一
真正考验。
作为一门学科,哲学本应是只由极少数人研究的学问。由于这门学科的度非实用
质,也由于从事有关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特殊的学术兴趣和才能,以哲学为专业和职业的学者在社会分工结构中绝对不可能占据
比例。我并没有把哲学家看
神贵族的意思,这里的情况正与其它一些
象学科类似,例如社会同样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许多数学家或理论
理学家。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的哲学系人丁兴旺,源源不断向各级机关各类
门输送
,那实在是对哲学的莫大误会。其结果是,哲学本
丧失了它应有的学术品格,而所培养
的这些
却又不
备足以致用的有关专业知识。因此,收缩哲学系的规模,把培养各类
的职能
还给各有关的教育机构,应该说是一个
步,对于哲学学科至少在客观上也是一
净化。
这样的形势对于专职的哲学工作者提了双重要求。一方面,不
幸运还是不幸,作为少数“
选者”他们肩负着哲学学科建设的学术使命,有责任拿
合格的学术著作来,否则便是失职,理应改行,从事别的于己于人都更为有益的工作。另一方面,面对社会上广泛的
神饥渴,至少他们中间的一
分人,有责任提供
质量的哲学通俗读
,这不但是一
启蒙工作,而且也是以个人的
份真诚地加
我们时代的
神对话。也就是说,我们时代既需要德国哲学的思辨品格,也需要法国哲学的实践品格,而两者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哲学不只是一学术,自从它诞生以来,它还一直承担着探究人类
神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使命。这个意义上的哲学就不只是少数学者的事了,而是与一切看重
神生活的人都休戚相关的。在我上面提到的那个时期中,曾经掀起过全民学哲学的
,不过那时候哲学是被等同于一
意识形态的
输的,并不真正
备生命反思和
神探索的
义。当今之世,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生活日益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同时市场化
程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乃至于相当程度的迷
和冲突。这就使得每个人独立从事人生思考不仅有了可能,而且有了迫切的必要。我认为,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分析今日我们民族中广义的哲学
好屡兴不衰的奇特现象,并对之持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