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袁世凯曾想过将汉冶萍收归国有,盛宣怀决反对,他迫不及待地密电日方,希望尽快将汉冶萍
到日方手中“能否
于迅速,以免夜长梦多”“鄙见总以秘密速办为第一要义”【17】日本很“关心”盛宣怀的健康情况,估计他“肺病咯血,今后只能活五后”恐怕五年以后“别以取代,关系突然变化,购买铁矿石的事就要落空”所以力争在盛宣怀还有一
气的时候,把贷款一笔一笔敲定。
于私利的盛宣怀也就一步一步地投
日本人的圈
,使汉冶萍陷于日债而不能自
,最后完全被日本人所控制,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才被国民政府收回。
既然日本贷款的目的如此险恶,难明的盛宣怀不明白吗?他当然明白,但他却帮日本方面积极想办法、
主意。他的
发
是如何保护自己庞大的家业不被革命党人查抄,为此不惜引狼
室,挟洋自重。
工业是创造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心
门,大规模的银行信用扩张,如果不与最能产生
大效益的工业相结合,迟早必会爆发通货膨胀。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教训再次说明,金
是国家的
心命脉,失去金
主权,就不可能保住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的控制权!
“汉造”当年汉冶萍就实现了盈利。到1912年,汉冶萍的资产有940万两白银,但负债
达2400万两。
显然,汉冶萍需要再资。就在此时,致命的问题
现了。
盛宣怀在国内局势已经稳定下来的1913年,由三井洋行牵,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举借债1500万日元。与先前的日元借款一样,条件非常苛刻,而且变本加厉。提
了贷款时间延长,只准以原料偿还贷款,以矿山为抵押品,以极低的价格向日本提供矿石和生铁并长期锁定,以及未来贷款只能由日本提供等无理条件。
事实表明,一个由官僚买办阶层主导的洋务运动,要取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正如泽东所论述的:“在经济落后的半
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庸于帝国主义的。”
日本是一个铁矿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随着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对矿石和生铁的需求日益增加。八幡制铁所创立初期的全矿石、生铁供应几乎都取自汉
铁厂和大冶铁矿。日本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将汉冶萍作为日本钢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保证八幡制铁所生产
附加值的钢材。于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汉冶萍矿石产量的56。40%、生铁产量的54。87%都输往日本。汉冶萍生铁与矿石的供应对日本的军事钢铁工业起了
大的作用。在日俄战争时,日本的军舰和武
所需的炼钢原料,大多来自汉冶萍。【16】同样,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又有多少屠杀中国人的枪炮弹药,是
自中国自己的铁矿和生铁呢?
1915年,日本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专门提汉冶萍问题:“俟将来机会相当,将汉冶萍公司作为两国合办事业,未经日本政府之同意,所有该公司一切权力产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
分,亦不得使该公司任意
分。所有属于汉冶萍公司各矿之附近矿山,如未经该公司同意,一概不准该公司以外之人开采。”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国力猛增,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扩张的冲动。而中国的洋务运动貌似闹闹,却完全经不起战争的考验。当中国和日本迎
相撞时,洋务运动的“西洋镜”立时碎成了历史的沉渣。
甲午战争,给中国和日本都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中国不再是从前心气傲的天朝上国,而是迅速沦为列
的待宰羔羊;日本也不再是过去安心孤岛的藩镇小国,胜利的狂
与征服的
望使日本滋生了掌控世界霸权的野心。
钢铁企业需要大规模资,在丧失金
主权的情况下,只能大举外债,最后落
别人的掌中。如果汉冶萍在日本的话,它的债券和
票可以直接向中央银行的特别贴现窗
行
资,也可以由财阀银行提供贷款,政府还会用关税的办法,挡住外国钢铁的竞争,如此重要的
心企业,政府无论如何都会全力支持。而在中国呢?大清帝国的中央银行,即1905年成立的大清银行,没有意愿,更没有能力帮助汉冶萍。当时中国的货币尚未统一,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不可能有公信力。商业银行
系
于初创期,资本积累远非雄厚。上海的
票市场更是投机者的天下,没人会对如此规模的超级重盘
兴趣。钱庄规模太小难以成事,票号不思
取故步自封。在恶劣的金
生态环境中,汉冶萍是难以存活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钢铁价格暴涨数倍。由于对日借款将生铁和矿石价格锁定,导致汉冶萍无法据市场价格调整,战争期间,售给日本的生铁和矿石相当于给日本无偿贡献了1。15亿银元!足够偿还几遍日本的贷款!尽
如此,战争期间,汉冶萍仍然盈利了2400万两白银。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钢铁价格暴跌,汉冶萍重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