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驱逐法币,稳定价”的货币斗争后,
据地着手开展贸易斗争,而
据地工商局便成了主要
盘手。
这个办法确实用。驱逐法币后,
价的确回落,但又
现了新问题。由于北海币的数量满足不了市场
通需求,
价下降过度。而此时
据地政府不知
应该增发货币来稳定
价,反而抛售
资回笼货币,又赶上农产品收购季节,农民急着
售,结果是
价猛跌。虽然工商局
上
署增发货币,由于银行印钞力量薄弱,错过了收购农产品的时机。三者叠加的结果是,
价比停止法币时跌了一半。等到来年
荒时节,政府手里没有足够的农产品回笼“迟到”的增发货币,结果导致
价又剧烈上涨。
薛暮桥和同事们认识到在农村经济中,货币发行的季节和
价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秋冬增发货币收购农产品,
天抛售农产品回笼货币,这样才能使
价基本稳定,而稳定的
价正是货币信用的标志,是衡量货币制度成功的尺度。正是在这样的货币实践中,他们创造了以
资为发行准备的货币金
创新!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薛暮桥提,要稳定北海币的币值和
据地的
价,唯一的办法就是驱逐法币,使北海币成为
据地的唯一
通货币,独享货币发行大权。办法就是,用北海币排挤和收兑法币,用收兑的法币从敌占区
购
资,用这些
资来支持北海币。政府在
价上升时
售
资,回笼货币,
价自然就会下跌。
当时的据地政府不了解货币和
价的规律,允许法币和北海币同时
通,但禁止日伪政府发行的伪币。在沦陷区的黑市上,伪币
于法币。在
据地,法币
于北海币。山东
据地用行政手段
压法币的比值,宣布北海币以1:2的比例兑换法币,结果
本不起作用。
据地称这个货币制度为“
价本位制”就是说“我们的货币既不是同金银保持一定联系,也不是同法币、伪钞保持一定联系。我们的本币是与
价联系,是把
价指数(不是某一
商品的指数,而是若
重要商品的总指数)作为我们决定币值
低的标准”【10】。
快速通胀的结果就是,在一个传统上信奉“民以为天”的国度里,1943年的粮
价格是1941年的25倍!
薛暮桥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提到:“银行发行的货币,必须以一半给新成立的工商局,用来收购各
农产品,随时吞吐,以此稳定
价。我们发行的货币没有用黄金、白银、外汇作储备,是用
资来作储备的。随着
价的涨落,工商局随时吞吐
资,调节货币
通数量,以保持币值和
价的稳定。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问题。我们这
从实践中取得的规律
的认识,可能是货币学说史上的一个新的发现。”【9】
汇。于是他们变换手法,利用法币斗法币,把日伪控制区内的几十亿法币送到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据地,来
购
资。仅在1942年,
山东
据地的法币就
达几亿元。这不仅造成大量
资
向敌占区,还导致
据地的法币数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法币的购买力大幅下降,与之关联的北海币也快速贬值,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这与今天
元大量涌
中国,在大量“
购”中国产品、资源与原材料的同时,也导致人民币过度增发,从而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和
价上涨是同样的
理。
情况危急的1943年初,薛暮桥恰巧路过山东据地去延安,被
据地领导“扣留”下来,帮助
据地对敌开展货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