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2009年,当国私人
门信用收缩时,
国联
和地方政府的负债开始激增,其扩张规模
达1。8万亿
元,抵消了私人
门的信用坍塌,这样才使
国经济维持了增长。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政府信用扩张的刺激效力已基本用尽,
国经济复苏的力量已呈
弩之末,政府债务的猛烈扩张没能有效激活私人
门的信用扩张重新启动。
截至2010年6月,国联
政府负债总额已突破13万亿
元大关。
国国债目前已达到GDP的90%,若至GDP的150%,将有极大的恶
通货膨胀的风险。
国财政
向国会提
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15年,
国国债规模可能
一步攀升至19。6万亿
元。
可以肯定的是,今后5年中,如果国要新增6。6万亿
元的国债,其中3。3万亿
元的
资要仰赖外国投资人,而手握世界外汇储备总量近1/3的中国的分量可想而知。
这就是第二印钞行动的原因。
联储通过将债务货币化,再次向经济
注
信用扩张兴奋剂。
所以,克鲁格曼的自信似乎很有理。既然
联储决心印刷6000亿
元来全力购买国债,那么中国如果抛售一
分国债应该不会对国债市场造成什么重大冲击。但弗格森的思虑更加长远,
国国债约一半规模的
资要仰赖国外投资人,而中国手中攥着全世界近1/3的外汇储备,中国作为
国国债数一数二的大买家之一,其
大的资本实力和心理势能,将对
国国债市场的投资氛围产生重大影响。在突发的事件中,中国的行为,甚至心理暗示,都有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链式反应,从而引发国债市场的灾难。
债权人的被动不是由于实力不够,而是使用实力的决心不够,至少没有让债务人相信这一。
本不必去想象中国抛售
国国债的情形,人们只需要去推测假如中国停止购买
国国债的后果,那就是
国只能借助第三
甚至第四
印钞行动了,而且规模会一次比一次大。如果这次第二
印钞行动就已经严重冲击世界外汇市场,以致各国货币战争烽烟四起,人们还能设想下一次的景象吗?那时,还会有人愿意或敢于持有
元资产吗?
在中国和国之间,其实形成了一个被颠倒的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在世界史上,人们很少看到过如此扭曲和畸形的关系。最大的债务人向最大的债权人提
一系列苛刻的条件,而且还动辄以惩罚来威胁。
的通胀”来对抗“恐怖的通缩”以至于荣获了“直升机上的伯南克”的雅号。
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路上,除了货币自
的因素和心态的因素,还必须考虑到
心的金
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