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欧洲从17世纪开始了工业革命的步伐,机
生产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它们的主要产品——纺织品,在中国并没有竞争力。一方面由于长途海运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历朝历代对内河航运,特别是大运河的长期持续投
,有效地降低了中国本地商品的运输成本,从而大大增加了本地商品的竞争力。
回顾历史,如果这400年中有哪货币堪称世界货币,
而推动了世界贸易齿
转动的话,白银将是唯一的候选人。
中国的银价是西班牙的2倍。刚在洲发现超大银矿的西班牙商人,在发现这一
大的货币
利空间之后,大喜过望,成群结队的欧洲商人,带着他们从
洲掠夺的
额白银登上了驶向中国的航船。正是这
白银—黄金的
利冲动,鞭策着
大无比的世界贸易
开始全速转动。
更重要的是,中国纺织业在明末清初已达到相当的生产规模,据西方传教士估计,在17世纪末,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织布工人达到20万之多,提供纱线的纺纱工人更达60万之众。产业规模效应及低廉的运输成本使得欧洲产品在中国几乎丧失了竞争的机会,这
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后期。
在这态势之下,欧洲的商船主要运送的商品就是
洲的白银,到达中国之后,用白银换回中国的瓷
、丝绸和茶叶,并且用“昂贵的白银”兑换“便宜的黄金”再运到印度采购印度的商品,最后满载东方的商品和黄金回到欧洲,赚得盆满钵满。
欧洲人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近400年的时间里,主要从事的就是掠夺洲白银和国际倒爷的工作。不夸张地讲,掠夺
洲白银成就了欧洲发达的第一桶金。而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显然是在中国,中国
商品,
货币,从而确立了白银本位的货币
系。证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的办法很简单,这些白银一旦到了中国就再也不离开了,成为中国货币供应的主
分,直到英国人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为止。
自从白银来到中国并登上货币之王的宝座,中国历史上宋、辽、金、元及明初近500年反复现的恶
通货膨胀痼疾,再也没有复发过。1935年以后,蒋介石废除了银本位制度,法币改革和金圆券纸币的发行,再度引发了超级通货膨胀,并最终失去了政权。
据估计,从1545年发现洲银矿到1800年,
洲总共生产
13。3万吨白银,其中75%(约10万吨)运到了欧洲,欧洲通过亚洲贸易,将3。2万吨白银最终送到了中国。如果加上直接从
洲运到中国的白银和日本对中国的白银
,则中国通过世界贸易获得了4。8万吨白银【3】。有趣的是,6。8万吨的
洲白银涌
欧洲(扣除运往中国的3。2万吨),带来了长时间的通货膨胀,而
中国的4。8万吨白银却没有造成明清时代的明显通胀,原因只有一个,中国当时的商品经济远比欧洲发达,货币增加刺激了商品供应的大幅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被有效地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