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壮士(2/2)

对此,我不知上海人能说什么,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在沙漠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寥寥一两句,却十分地,绝非冒充。余音刚刚散尽,背影已飘浮沙海,不再回归。

。突然,如金锤击鼓,如磐石夯土,古老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壮士,他来了。迟到了很多年,又提前了很多年,大地微微一颤,立即神抖擞,壮士,他来了。

领悟了自己还应该提醒别人。奥林匹克神照耀下的各民族健儿的极限拼搏是一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鸿沟的探险壮士更是一提醒:作为一个人,能达到何等样的健。健到超尘脱俗,健到无牵无挂,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

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正如这几天介绍他的电视节目中一位年轻的新疆女司机说的:"我在车上看着这个上海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于是,这位女司机下车来,向他走去,与他同行了很久,很久。

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目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烈的稀有方式,提醒人类超寻常,验生命,回归本真。他们发觉日常生活更容易使人迷路,因此宁肯向着别发。别,初来乍到却不会迷路,举目无亲却不会孤独,因为只有在别才能摆脱惯,摆脱平庸,在生存的边界线上领悟自己是什么。

"这个上海男人"——把这样一个称呼与一位视死如归的探险壮士连在一起,让全国都产生了诧异。"上海男人"一度是一个气味怪异的专用名词,影视作品中表现典型的上海男人则需要动用几个特型演员,动作、语气、声音、目光早已雕刻完成。但这个男人确实穿着写有"上海"字样的服装走了一程又一程,把一切远离上海而又在嘲笑上海的男人和女人们都闹糊涂了。上海?多半是冒充的吧?天下什么不好冒充,却去冒充一个上海男人!果然,在谈话录音中,我听到他在讲述这样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

不再回归,倒下时却面朝上海。

今天这个展览,是上海人与他的再度见面。他为这座城市增了光,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男人,理应来看看他,向他谢。

(本文是为上海举办的《探险壮士余纯顺摄影遗展览》写的序言,这个展览轰动了整座城市,每天都有数万人参观,人山人海。)

一九九六年七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