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关于谣言(2/7)

在这造谣机制的起上,常常有以下几

改革开放初期,我曾在一个大型座谈会上听到一家企业的前任领导在大声地批判现任领导班的劣迹:"我们是堂堂正正的国营企业,但有人当官不到半年就天天与份不明的国人泡在一起,搞私下易。领导班五个人,竟有三个人的孩在考国人的托福,请问,他们到底要托谁的福?"

前者当然是可恨的,由恶意产生恶果,而且又把恶意藏匿在造谣中,能不可恨吗?但这造谣毕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寻,起和终比较明确,冤有债有主,要打官司也可找到被告。因此,这是一可惩的造谣,一可能激起公愤的造谣。

发言者的社会观念和个人恩怨我们暂且搁置不论,至少据我事后了解,他所说的"天天与份不明的国人泡在一起"的"天天"二字不是真实的,"搞私下易"也是不真实的,几句话中两造了谣。但这造谣被裹卷在一的批判声势中,让人不易觉察,最多只觉得用词过于激烈。会有人看他是极左派,很少有人看他是造谣者。

我一听就忿然,因为我们的每一间学生宿舍是多人同住的,这怎么可以容忍?但毕竟又觉得有不可思议,便说:"在座诸位都是结过婚的,因此请原谅我要问得细致一…"

那么,下面所说的谣言,就是我们包围圈的那一了,不妨简称之为日常生活中的恶谣。造谣的人们

一,怒气冲冲的造谣者。

与前一相反,毫无跋扈之气,常温煦之,从不锐利攻陷,也不轻易论断。他们心中,至多只起一不平衡的温怒

很正,声调很,初一看是一个血气方刚、义正词严的社会批判家,不是别人还是他自己,都万万没有想到能与造谣连在一起,更何况他们对谣言的批判也同样猛烈,但事实上,他们恰恰是造谣者。而且由于他们总是挟带着自以为正确的社会观念,喜在大广众之中大声宣讲,因此在造谣活动中发挥着特殊功能。

,谣言的主要结果是使许多人了坏事,它久而久之会与犯罪结合在一起。我们无法消灭世间犯罪,却总要发现犯罪、控制犯罪、审判犯罪、惩犯罪。

我在教师的时候,一直听到学生风气败坏,居然在集宿舍中同居,为此学校曾严加分,大家都赞成。后来我担任了这所等学校的负责人,在一次办公会议上又要讨论新的分决定了,想到最后在这份决定上签字的应该是我,便留心多问了一句:"对这事,有敢于承担责任的证人吗?"

再举一个例

层层盘问的结果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学生宿舍没有留给客人坐的凳,这个男生的女友来了,便双双靠墙坐在床上谈话,天太冷,就把被搭在上了。是"一个被窝",却是一个衣冠楚楚、靠墙而坐的被窝。

谣言的生命可分作造谣和传谣两段。我们先说造谣。

二,躲躲闪闪的造谣者。

先看一段实例。

因此,更值得探究的是这一

当即有两位说,他们去检查宿舍,就看见这两个学生大白天躺在一个被窝里。

从这件事联想到,常常把老先生们气得胡发抖的所谓"世风日下",其间至少一分只是谣传加想象所致。

问题是这险情都有。大凡一偏执的社会观念淬上了火,就需要以超度的寻找对立面,这对立面有一半是"心造"的,因此也就为造谣留了地位。有时,社会观念变了,但有些人的"淬火"习惯没有变,即便在纠正以前错误时也用夸张的手法,听到风就是雨,永远慷慨激昂。例如,"文革"中很多人由衷地相信周围有大量的"反动分",揭了一批又一批;而"文革"结束后的这二十年来,又总有人喜自己周围的人是"文革"造反派的"漏网分",大多是不问年龄、不问证据、不间当年的清查结论和基本政治常识,一味怒气满面、义愤填膺。为此我曾给自己一个学生的单位领导写过信,说清算一算吧,谣传说他当造反派那年,他才十三岁;我也曾专程到北方,为我的一位同学解过围,说我以一个现任学校领导的份郑重证明,这位剧作家没有像谣传中说的那样在"文革"中打过人。后来,这方面的谣传一度又绕到我自己上。这制造既是故意又不是故意,却谁也不承认是恶意,有时甚至是特定意识形态下的"好意"。至少,好像是为民除害,刚正不阿,在我们中国特别有空间。

但又不能说那两个见证的在故意造谣,他们本来就认为男女学生谈恋已经不对,拥被而坐当然更应该阻止。可惜这一切被一燃遍的熊熊烈火作了升温理,不知不觉间成了一个有明显伤害的谣言。差一,我在那份分决定上签了字,好险!

相比之下,后者就麻烦得多了。由于恶意不明显,起就模糊;居然产生恶果,因果关系就混了。这中间也不排斥误会的可能,但由误会而发展成恶谣言,一定包着非误会的因素。当恶果产生以后常能听到一叠声的解释,"误会,误会,真是误会",这当然是遁词,结果谁都遁掉了,细查起来确实也没有一个人该负直接责任。于是我们看到:一群凡人,甚至一个好人,在不经意间酿就了恶,这恶,人人都有可能参与,人人都有可能被害,既不知如何惩,更不知如何防范,这样的造谣机制,实在可怖。

即使恶谣言的制造,在最初也可分为恶意明显和恶意不明显两。这两造谣方式哪一更让人痛?乍一看是前者,实际上是后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