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绑匪的纸条(2/2)

,我们仍会沉思片刻。原因是他与"文化"这个概念牵扯得不明不白,使我们对"文化"也疑惑起来。

我知我已经把事情说得太大,再说下去这篇短文就难以结束了。回到绑匪的纸条,我只能说,文化揭发了他,他也揭发了文化。他揭发了文化什么呢?那就是:"文化"一词涉义太泛,极易藏垢纳污。我们现在至少应该让很多教师和家长明白,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人类的人格基座,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哪怕他们浑书卷气,满博士衔。

这就是说,文化未必有太大的排恶功能。没有排恶功能的事情多得很,但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太宏大了,形象一大以为它什么都行,于是产生误会。一个人能写一笔漂亮的笔宇,连不认识他的人也会猜测他通文雅;一个孩捧着一本书在读,家长的便笑逐颜开;一个求职者取一份学历证明,单位领导就频频;更奇怪的是,一个商人有文化,就被称之为"儒商",即便他极尽诈骗之能事也丢不掉这个招牌,相反,一个文化不的商人哪怕再讲信用,人们仍然会从文化上轻视他。于是他们只能让自己的孩去读贵族学校之类,只为一洗文化上的耻辱,至于品德人格,则就不了。这一切已成为一社会秩序和心理习惯,诱使更多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地去靠贴文化。在未必有排恶功能的地方现如此拥挤的局面,非事不可。

我不止一次听人们这样说:"那些年轻人坏事,是因为缺少文化。"但是,文化在哪一上,可以防止人们坏事?有人解释,文化可以使人读很多书,知世上有很多好人好事足以效仿。那么事实早已反驳,天下最毒辣的谋、最凶险的恶念,也是通过文字来传达的,而传达的文宇,很可能是典雅的文言文。

他的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他是文化人吗?答案先是肯定的,后是犹豫的。犹豫的理由,是觉得"文化人"这个称呼似乎还应该有一些品德上的限定。但也只是"似乎"而已,实际上限定不到哪里去,因为既然已经承认他文化,那么"文化"这个概念本,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限定。

我觉得在文化的问题上,我们中国人历来有一一厢情愿的天真。不知被文字坑害了多少年,一见白纸黑字还是付给太多的信任。舞文墨的狡诈文人也见过不少,但一听到有人在炫示文史知识还是笑脸相迎。于是,越是见不得人的东西越往文化里钻,文化成了一个宽阔的掩,一个洗手的金盆。连天下最残酷的社会动,也称之为"文化革命",连明目张胆的诬陷和谋害,也名之曰"文化论争"。这现象也许可以回答人们百思不解的难题:我们拥有那么悠久而丰厚的文化,为什么在一系列文明的常识上却需要从启蒙?

例如我们正在说的这个沦为绑匪的大学教师,他那堪称雅的文词功能,与他的犯罪是否有本的冲突?没有。至多与善良人的想象稍稍有一不协调罢了。他完全可以咏着"无毒不丈夫"的句,翻阅着一本本厚厚的权谋生存典籍,然后用利的笔写下心得,一有机会便小试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