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抵消这位作家以前的全创造。这过分了。
对此我可以提供一个参照例证。一位剧作家,从小熟读中外名剧,能成段成段地背诵,长大后又每天迷迷糊糊地构思着一个又一个戏剧片断,有一次他把新写的一场戏给我们传阅,我们立即发现其中一段酷似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某剧,一经指,他惊诧不已,然后大声嘲笑自己:"搞混了,分不清脑
里那些台词的来源了!"我们
知他的为人,当然相信他,何况他特地让我们这些非常熟悉西方戏剧史的朋友传阅,绝无剽窃嫌疑。大段的剧本尚且如此,其它细节当然更可理解了。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题目。人们在兵荒中企盼文化,在世俗实务中呼唤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寄意文化,都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一
整
的
神定位和
神路向。它会有许多细
,但任何细
都没有权利通过自我张扬来取代和模糊文化的整
力量。
当然,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还是要学,有名的古诗还是要背,顺便学平仄也不坏,语法上的问题还是要引起注意,但是,中国文化的荣辱边界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它还有更大的事情要
。我们学问不
,知识不广,却也懂得要为它失落多年的
贵内质招魂,而不能听任它继续沦于琐碎和庸常。
反过来想,如果中华文化再经过几年调教,吓得作家们再也不敢随意谈古诗了,吓得导演艺术家们躲书房学平仄去了,真正有
知识的人又被调教得目不斜视、足不
了,那么,社会上在畅谈文化的会是谁呢?
说了这些实例之后我想归结一下。
由此想对记忆问题多说几句。把记忆当作学问,这在古代,是文化传播事业落后的一个标志,而在现代,则是记忆文化族群对创造
文化族群的一
加。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现在连中小学教师都已经警觉起来,正在尽力扭转,可惜我们不少文化人还在本末倒置。其实,即便是记忆
的文化族群,他们真正能记住的文史细节究竟能有多少呢?我本人也算是一个曾在文史中沉潜多年的人,据我的经验,即便平时认为最熟悉的材料,一到笔下也会发现夹杂着不少记忆上的差错,还得从工
书上逐字校
,因此,说是记忆,其实与直接记忆的关系也不大,只是记得翻哪
工
书罢了。而在这方面,据我的印象,本事最大的当属报社和
版社的老一辈职业校对员,但总不能说,这些职业校对员有资格嘲笑和取代被校对者了。
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化带集中在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那它的复兴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
带集中在匠艺层面和记忆层面上,那它的衰势已无可避免。
鲁迅说,一个中国孩,要学会几千个基本汉字,再学会把笔画繁多的难字准确地填到一个个方格中去,得
费一二十年时间。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顺着鲁迅的计算把这笔账
下去:这个人需要背熟历代诗词,通晓音律平仄,至少也得一二十年吧;掌握文史细节更麻烦,这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大海,没有三四十年
不来。当然会有不少人半途逃逸,像孔乙己,知
了茴香豆的"茴"字有四
写法就喝酒去了;像那个绑匪,学会了一笔好古文就谋财害命去了。
持下来的总该有资格谈文化、写文章了吧,那也应该是七八十岁
龄了,而且还没有来得及接受其它一切正规教育。不知这么一笔年龄账,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世纪之,大家都在期待文化的声音,但听了几年,文化都在为不知所云的细节而争吵。终于不耐烦,吵去吧,大家起
走了。没有文化的大家,留下了没有大家的文化。
第四个实例牵涉另一位北京作家,我也不认识。他为别人的一本书写了一篇序言,有一位评论者撰文指,这篇序言中有很多语法错误,
气比较严厉。严厉当然会产生回应,事情立即变得很不愉快了。作家的文字中有语法错误,指
来既有利于读者也有利于作家,本来语气严厉一
也不妨,但我稍稍有
惊讶的是,这篇序言我读过,为什么当时没有
到有语法上的障碍?待我带着这个好奇,找到原文和批评文章一一对照,终于明白了真相。批评者有很好的语法和修辞学方面的造诣,他所指
的语言构成方式确实都可探讨,但其中大多只能说是用语
疏而不能说是语法错误,而对有些作家来说,用语
疏可能是故意的。在书面语言的严谨中加添一
语言的随意,有时反而能调节文本的规整语态,走向生动。当然,这
随意
如果明显地侵凌了语法,还是应该知
收敛和整理才好。可见,这本是作家和语法学者们协调商量的问题,但经起哄者们一炒作,情况就变得有
怪异。我从一篇评述这个事件的文章中读到的指向,已成为"作家的文字资格"、"名人的认错态度"等等不留余地的恶
事端了,幸好这位作家没有再去理会。这件事,说到底,仍然是一个技术细节问题,而它一被
燃,就快速地
引大量视线,并烧燎到人格
位。这个程序,一再重复于不同的事件,不能不让人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