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中国文脉(2/10)

在这三个等级中,于第一等级的庄和孟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知“最哲学”的所在,可见老的表达有一“骨里”的度。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就开始不说这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都有一本老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的家乡中国。

于是,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印度在古代是有灿烂的文学、诗歌、梵剧、理论,但大多是围绕着“大梵天”的超验世界。同样是农耕文明,却缺少土地的气息和世俗的表情。

先秦诸由于社会影响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但是,这贡献与他们在思想和哲学上的贡献,并不一致。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本来,孔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面前,谁知老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台。

同样古老的埃及文明,至今没见过古代留下的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卢克索太神庙大上的象形文字,已有分破译,却并无文学意义。过于封闭、过于保守的一个个王朝,曾经留下了帝脉,而不是文脉。即便有气脉,也不是诗脉。

其实,这也就是以孔、老为代表的先秦诸场前的神背景。

没有的残忍,没有卢克索的神威,没有恒河畔的玄幻。《诗经》展示了黄河域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

《诗经》中,有祭祀,有抱怨,有牢,但最主要、最拿手的,是在世俗生活中抒情。其中抒得最的,是情。这情那么“无邪”既大胆又羞怯,既温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风尚。

《诗经》的唱者们当然不知有这对比,但我们一对比,它也就找到了自己。其实,它找到的,也是后代的中国。

第一等级:庄、孟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老就是最哲学。孔不如老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运用文学手段的时候,有人永远把它当手段,有人则不小心暴了自己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

经》。

第二等级:老、孔

十余年前在格达的遗址,我读到了从楔形文字破译的古代诗歌。那些诗歌是悲哀的,慌张的,绝望的,好像敌刚刚离去,很快就会回来。因此,歌唱者只能抬盼望神祇,苦苦哀求。这神情,与那片土地有关。血腥的侵略一次次横扫,人们除了奔逃还是奔逃,因此诗句中有一些生命边缘的咏,弥足珍贵。但是,那些咏过于匆忙和糙,尚未成熟的文学形态,又因为楔形文字的很早中断,没有构成下传之脉。

在文脉上,老和孔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难。相比之下,孔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但是,写到这里必须赶快说明,在《诗经》的这平实风格后面,又有着一系列宏大的传说背景。传说分两:第一是“祖王传说”有关黄帝、炎帝和蚩尤;第二是“神话传说”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

我对先秦诸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先秦诸场,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人们一起组成了一个“轴心时代”标志着人类智能的大爆发。现代研究者们着最多的,是各地人们在当时的不同思想成果,却很少关注他们上带着什么样的文化基因。

第三等级:韩非、墨

先秦诸,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而且,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形成寓言,这也就成了文学形态。

把老和孔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委屈这两位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

照文化人类学的观念,传说和神话虽然虚无缥缈,却对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成为一历久不衰的“文化基因”这在中华民族上尤其明显,谁都知,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决定了我们的份;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的传说,则决定了我们的气质。这两传说,就文化而言,更重要的是后一神话传说,因为它们为一个庞大的人提供了鸿蒙的诗意。即便是离得最近的《诗经》,也在平实的麦香气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

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裁,使散文成为一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孔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繁多,但是那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于文,功劳赫赫。



在艺术上,那些充满力度又不失典雅的四字句,一句句排下来,成了中国文学起跑的砖砌路基。那些叠章反复,让人立即想到,这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一切动作涨满其间,却又毫不鲁莽,优雅地引发乡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

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