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感悟神话(2/3)



面对这情况,补天,也就变得更为艰难,又更为迫切。

有趣的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抬观月,随之也可以凭着想象欣赏这次远行。欣赏中有移情,有揣,有思念,让这次远行有了一个既邃又亲切的心理背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夜夜心”是嫦娥的,也是万民的。于是这则神话就把蓝天之、月亮之、女、柔情之、诀别之、飞升之、想象之、思念之、意境之全都加在一起了,构成了一个只能属于华夏文明的“无限重叠型学范式”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在有生之年看不到最终成果的行动。神话的中心形象是小鸟衔石填海,以日日夜夜的滴滴,挑战着无法想象的浩瀚和辽阔。一开始,人们或许会讥笑这行为的无效和可笑,但总会在某一天突然醒悟:在这样可歌可泣的生命力盛典中,最终成果还重要吗?而且,什么叫最终成果?

文明的规则,并不是一旦创建就会永享太平,也不是一旦破裂就会全盘散架。天下是补来的,世也是补来的。最好的救世者也就是最好的修补匠。

但是,我说过,在华夏土地上,补天是基本逻辑。

最后,要说奔月。

再说填海。

这个学范式的终是孤凄。但是,这是一被万众共仰的孤凄,一年年月月都要被世人传诵的孤凄,因此也不再是真正的孤凄。

想到这里我哑然失笑,觉得中国古代很多号称隐逸的文人大概是在羡慕嫦娥所取得的这逆反效果。他们追求孤凄,其实是在追求别人的仰望和传诵。因此在中国,纯粹的孤凄和个是不多的。

如果说类似于补天救世的大事不容易经常遇到,那么,类似于衔石填海这样的傻事则可能天天发生。把这两神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华夏文明能够在世界所有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和灭亡的原因。

在“天人合一”的华夏文明中,太和男是平等的,因此在男心中不存在烈的敬畏。在传下来的早期民谣中,我们不难发现与自然对话、对峙、对抗的声音。这便是中国式的“人本神”

后代很多孙,要么谋求改朝换代,要么试图造反夺权,虽然也有自己的理由,却常常把那些明明可以弥补、改良的天地砸得粉碎,一次次让社会支付惨重的代价。结果,人们看到,许多号称开天辟地的济世英雄,很可能是扰民生的破坏力量。他们为了要让自己的破坏变得合理,总是竭力否定被破坏对象,甚至彻底批判试图补天的人。久而久之,中国就普及了一破坏哲学,或曰颠覆哲学。

我想,不应该给这个神话染上太重的悲壮彩。想想这位男吧,追不着的太永在前方,扑不灭的自信永在心中,因此,走不完的路永在脚下。在这个过程中,天人之间构成了一喜剧、游戏的互诱关系。这个过程证明“天人合一”未必是真正的合一,更多的是互相呼应,而且很有可能永远也不能直接集。以此类推,世间很多被视为“合一”的两方,其实都是一永久的追逐。

这是一个柔雅女因好奇而投的远行,远行的目标在天上,在月。这毕竟太远,因此这次远行也就是诀别,而且是与人间的诀别。

经常会走到崩溃的边缘,很多人会逃奔、诅咒、互伤,但总有人会像女娲那样站起来,伸手把天托住,并炼就五石料,行细心修补。要知,让已经濒于崩溃的世快速灭绝是痛快的,而要炼石修补则难上加难。但在华夏土地上,请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人来。

再说追日。

这四则神话的主角,三个是女,一个是男。他们让世代动的是躲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格。这人格,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集人格。

那就是说,在中国,万众的、世人的嘴,能把最个人的行为变成群行为,甚至把最隐秘的夜半逃变成众目睽睽下的公开行程。

先说补天。

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十分调华夏文明的实用原则,我并不完全同意。大量事实证明,华夏文明更重视那非科学、非实用的义原则和意志原则。卫填海的神话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由此,还派生了“滴能穿石”、“铁杵磨成针”等相似话语。这几乎成了中国民间的信仰:集合细小,集合时间,不计功利,终能成事。

这是华夏文明的又一神。卫的行为起是复仇,但是复仇的动机太自我,支撑不了一个宏伟的计划。终于,全然转化成了为人间消灾的尚动机,使宏伟有了对应。

一个壮的男因好奇而自设了一个使命:追赶太。这本是一个近乎疯狂的行为,却因为反映了中国人与太的关系而别意。

补天、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四则神话,有很的审价值,足以和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中最优秀的神话媲

这位叫夸父的男追日,是一场艰苦和兴奋的博弈。即便为这场博弈而付生命代价,他也毫不在乎。追赶就是一切,追赶天地日月的神奇,追赶自己心中的疑问,追赶自力量的底线。最后,他变作了一片桃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