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指刘。刘
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原因是他的对手项羽并非真英雄。在一个没有真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区区小
成名。
平心而论,阮籍本人一生的政治遭遇并不险恶,因此,他的奇特举止也不能算是直截的政治反抗。直截的政治反抗再英勇、再激烈也只属于政治范畴,而阮籍似乎执意要在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上闹一番新气象。
也可能是同时指刘、项羽。因为他叹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胜”刘、项无论胜负都成名了,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
他从孙登上知
了什么叫
“大人”他在文章中说“大人”是一
与造
同
、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
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
修行、足履绳墨的君
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
们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礼法呢?说穿了,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
,就像寄生在
里的虱
。爬来爬去都爬不
,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
,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
吉宅。
文章辛辣到如此地步,我们就可知他自己要如何
世行事了。
遇到的问题是,阮籍的这声叹息,究竟指向着谁?
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前这位大师
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
神奇的力量
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视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
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
,孙登又已平静
定。阮籍知
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
,此行没有白来。
对阮籍来说,更重要的一座山是苏门山。苏门山在河南辉县,当时有一位有名的隐士孙登隐居其间,苏门山因孙登而著名,而孙登也常被人称为“苏门先生”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孙登面前,询问他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但孙登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一声不吭,甚至连珠也不转一转。
阮籍下山了,有兴又有
茫然。刚走到半山腰,一
奇迹发生了,如天乐开奏,如梵琴拨响,如百凤齐鸣,一
难以想象的音乐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间。阮籍震惊片刻后立即领悟了,这是孙登大师的啸声,如此辉煌和圣洁,把自己的啸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孙登大师显然不是要与他争胜,而是在回答他的全
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阮籍仰
聆听,直到啸声结束。然后疾步回家,写下了一篇《大人先生传》。
人们都会说他怪异,但在他里,明明生就了一个大活人却像虱
一样活着,才叫真正的怪异,
了虱
还扬扬自得地冷
瞧人,那是怪异中的怪异。
既然完全相反的理解也能说得通,那么我们也只能用比较超的态度来对待这句话了。茫茫九州大地,到
都是为争
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但究竟有哪几个时代
现了真正的英雄呢?既然没有英雄,世间又为什么如此
闹?也许,正因为没有英雄,世间才如此
闹的吧?
我相信,广武山之行使阮籍更厌烦尘嚣了。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错中,雷击般的生命
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那应是黄昏时分吧,离开广武山之后,阮籍的木车在夕
衰草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
沉重的气
涌向
,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
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把音收在
齿间,变成一
哨声飘洒在山风暮霭之间。这
哨声并不尖利,却是婉转而
亢。
三
这也算一歌
方式吧,阮籍以前也从别人嘴里听到过,好像称之为“啸”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
地吐
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
世名士。尽情一啸,什么也抓不住,但什么都在里边了。这天阮籍在木车中真正
会到了啸的厚味,
丽而孤寂的心声在夜气中回翔。
政治斗争的残酷他是亲
目睹了,但在他看来,既然没有一方是英雄的行为,他也不想去认真地评判谁是谁非。鲜血的教训,难
一定要用新的鲜血来记述吗?不,他在一批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文人名士的新坟丛中,猛烈地憬悟到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他横下心来伸
双手,要以生命的名义索回一
自主和自由。他到过广武山和苏门山,看到过废墟,听到过啸声,他已是一个独特的人,正在向他心目中的“大人”靠近。
录了这个叹?反正这声叹息成了今后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
的历史人
的共同心声。直到二十世纪,寂寞的鲁迅还引用过,
泽东读鲁迅书时发现了,也写
了一封更有寂寞
的家书中。鲁迅凭记忆引用,记错了两个字,
泽东也跟着错。
首先让人到怪异的,大概是他对官场的态度。对于历代中国人来说,垂涎官场、躲避官场、整
甚至还可能是反过来,他承认刘、项羽都是英雄,但他们早已远去,剩下
前这些小人徒享虚名,面对着刘、项遗迹,他悲叹着现世的寥落。好像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曾有一个朋友问他:阮籍说“时无英雄,使竖
成名”其中“竖
”是指刘
吗?苏东坡回答说:“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
指魏晋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