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朝相对峙的北朝,佛教场面得更大。据《洛
伽蓝记》等资料记载,到北魏末年,即公元五三四年,境内佛寺多达三万余座,僧尼达二百余万人。光洛
一地,寺庙就有一千三百多座。大家不妨闭
想一想,这是一个多么繁密的景象啊!唐代杜牧写怀古诗时曾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人们读了已觉得
慨万千,而北朝的寺院又比南朝多了几倍。
在半上失去了派他
来的主人,显然没有必要再回长安了,吕光便留在了武威。他拥兵自重,给自己封了很多有趣的名号,例如凉州牧、酒泉公、三河王、大凉天王等,越封越大。尽
他本人并不怎么信佛,但知
被他抢来的鸠
罗什是个大宝贝,不肯放手。鸠
罗什也就在武威居留了整整十六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鸠
罗什学通了汉文,为他后来的翻译生涯
好了准备。还有青年学者从关中赶来向他学习佛法,例如后来成了著名佛学大师的僧肇。
就在鸠罗什抵达长安的两年前,一位汉族僧人却从长安
发了,他就是反着鸠
罗什的路途向印度取经的法显。这两
脚印在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逆向重叠,分量很重。其中使我特别
动的是,法显
行时已经是六十五岁
龄。他自己记述
,一路上,茫茫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望人骨以标行路”
接下来的事情仍然有趣。
本来,作为民间传播的宗教,不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不存在承受得起还是承受不起的问题。因为承受以接受为前提,不接受也就不承受了。但是,中国自秦汉以来已经是君主集权大国,这个问题与朝廷的态度连在一起,就变得相当复杂和尖锐。我们前面说到过的那位
安就明确表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说明朝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佛教的兴衰。
那么,中华文化承受得起佛教吗?
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人类最悲壮的跋涉,则以白骨为路标。
从法显到玄奘,还应该包括鸠罗什等这些伟大行者,以最壮观的生命形式为中华大地引
了一
珍贵的
神文化。结果,佛教首先不是在学理上,而是在惊人的生命形式上楔
了中华文化。平心而论,中华传统文化本
是缺少这样壮观的生命形式的。有时看似壮观了,却已不属于文化。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惊愕的情景:在我们西北方向的辽阔土地上,在那个时代,一次次的连天烽火,竟然都是为了争夺一个佛教学者而燃起!这情景不
在中国文化史还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绝无仅有。由此可见,这片土地虽然荒凉,却
现了一
非常饱满的宗教生态,
现了一
以宗教为目的、以军事为前导的文化
。
苻死后,
主长安的新帝王也信奉佛教,派人到凉州来请鸠
罗什。吕光哪里会放。或者说,越有人来要,越不放。不久,又有一位新帝王继位了,再派人来请,当然又遭拒绝,于是新帝王便
兵讨伐,直到抢得鸠
罗什。鸠
罗什就这样在一路战火的挟持下于公元五世纪初年到了长安,开始了辉煌的佛经翻译历程。他的翻译非常之好,直到今天我们阅读的佛经,很多还是他的译笔。
我自己,曾在五十四岁那一年从基斯坦那面寻路到那个隘
的南麓,对这位一千六百年前中国老人的壮举
祭拜。我去时,也是在冬季,还同时祭拜了比法显晚二百多年到达这一带的另一位佛教大师玄奘。那时玄奘还年轻,大约三十多岁。他说,在艰苦卓绝的路途上只要一想到年迈的法显前辈,就什么也不怕了。
法显在自己六十七岁那年的冬天,翻越了帕米尔原(葱岭)。这是昆仑山、喜
拉雅山、天山等几个
级山脉
集而成的一个天险隘
,自古至今就连极其
壮的年轻人也难于在夏天翻越,却让一位白发学者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战胜了。这
生命
度,实在令人震惊。
开始,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多数统治者是迎佛教的,他们一旦掌权就会觉得如果让佛教
化百姓静修向善,就可以天下太平。正如南朝宋文帝所说:“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夫复何事?”(见《弘明集》)其中,公元六世纪前期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态度最为彻底,不仅大量修建佛寺、佛像,而且四度脱下皇帝装,穿起僧侣衣“舍
为
”在寺庙里服役。每次都要由大臣们
钱从寺庙里把他“赎回”而且正是他,规定了汉地佛教的素
传统。
人骨?这中间又有多少取经者和送经者!
,苻已经死了,政局发生了变化。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