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九章陌生人(2/5)

战争,看起来只是运动在大地之间,实际上在大地之上的天际,还浮悬着一个不受人力纵的鬼,使地面间的残杀沿着它的狞笑变得漫无边际。它,就是战神。

他的诗句中开始现一些叹息——

定远奇功正今日,车书混一华夷通。

城隍连畎亩,市井半丘坟。

这些诗句表明,他认为成吉思汗西征的理由是“雪耻”因此是正义的,他还认为这场西征的结果有可能达到“华夷通”的大一统理想。这个理想,他在另外一首诗中表述得更明确:“而今四海归王化,明月青天却一家。”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两个更大的原因。

关山险僻重复重,西门雪耻须豪雄。

第一个原因,是他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他曾在金国任职,看够了那个朝廷的外、腐败无能、沮丧无望。现在遇到了成吉思汗,只见千钧霹雳、万丈豪情,一切目标都指日可待,一切计划都到成功。不仅如此,耶律楚材又烈地受到成吉思汗对自己这个敌国俘虏的尊重、理解和关。这因素加在一起,他被彻底化了,无条件地服从和赞成吉思汗的一切意志行动。

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但是,战争毕竟是战争,一旦爆发就会现一无法节制的残酷逻辑。

第二个原因,是他作为契丹皇族后裔的本能兴奋。这毕竟是一个生来就骑在背上纵横驰骋的民族,前的世界辽阔无垠,心中的激情没有边界。更何况,作为几代皇族,骨里有一临下的统治基因,有一睥睨群的征服望。尽这一切由于辽国的败落而长久荒废,但现在被成吉思汗如风如雷的蹄声又敲醒了。这敲醒是致命的,耶律楚材很快就产生了一无与比的回归和舒适。因此,参加西征,颂扬西征,有一半于他的生命本

看得来,他为成吉思汗西征找到了起理由“雪耻”和终理由“王化”有了这两个理由,他心中也就建立了一个理逻辑,跨走在成吉思汗后也显得理直气壮了。

在这客观逻辑之中,又包藏着另一主观逻辑,那就是,成吉思汗在战争中越来越懂得打仗。军队组织越来越良,战略战术越来越明,谍报系统越来越周全,这使战争变成了一节节攀的自我竞赛,一急迫地期待着下一场结果的心理博弈。于是,就现了另一无法终止的动力。

例如,这次以“雪耻”、“复仇”为动因的战争,必然会直指模国的首都;在通向首都之前所遇到的任何反抗,都必须剿灭;所有的反抗都必然以城邑为基地,因此这些城邑又必然会遭到毁灭的破坏;终于打到了首都,国王诃末当然已经逃走,因此又必须去追赶;模国领土辽阔,国王又逃得很快,因此又必须长驱千里;追赶是刻不容缓的事,不能为了局的占领而滞留,自己的军队又分不力量来守卫和理已经占领的城市,因此毁城、屠城的方式越来越残忍;被追的国王终于在里海的一个岛上病死了,但这还不是战争的结束,因为国王的继位者扎兰丁还在逃,而且逃得很远,路线又不确定,因此又必须继续追赶…

他是积极支持成吉思汗的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这从他一路上用汉语写的诗中可以看来。他写

鉴于这些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战争只能越打越遥远,越打越血腥,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一失控行为。

寂寞河中府,声名昔日闻。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征服战,开始了。

于是,骑在背上的耶律楚材不能不皱眉了。

这就是说,逻辑组合成了一非逻辑。

整整三天三夜。他喃喃地说:“战不是我挑起的,请佑助我,赐我复仇的力量!”

在人类历史上,大士、亚历山大大帝、恺撒,都遇到过这个战神。现在到成吉思汗了,事情变得更大,超过前面所说的任何战争。

这就是由无数“必须”和“必然”组成的战争逻辑。这逻辑显得那样严密和客观,简直无法改变。

耶律楚材跟在成吉思汗边,他会占卜,这在当时的军事行动中非常重要。除了占卜,他还通天文历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提供天气预报,成吉思汗离不开他。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这里所说的“河中府”就是模国的首都撒尔罕,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东。这么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裕城市,经过这场战争,已经“市井半丘坟”了,可见杀戮之重。对此,耶律楚材不能接受,因此一叹。他的好些诗都以“寂寞”两字开,既说明战争留给一座座城市的景象,也表明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