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一章六百年郁闷(2/6)

明写字也学他的远祖笔意。我曾为计文渊先生编的《王明书法集》写过序言,但有一内心嘀咕却没有写到序言中去,那

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在近代的兵荒间功用不大,成为一个芜杂的存在,而到了“文革”时期又大行其。直到今天,坊间还能看到少数孑遗,只不过早就更换了立场和话语罢了。若要排排他们的传代系列,一直可追溯到朱元璋所培养的鹰犬队伍,这是中国文化的负面特产。

朱元璋在发展经济、利益民生、保境安民等方面了很多好事,不失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皇帝;但在文化上,他用力的方向主要是负面的,留下的遗产也主要是负面的。

明认为,知和行是同一件事,目标是“致良知”也就是通过个人修养挖掘人之为人的天赋德。这天赋德也就是天理,因此心和理也就成了同一件事。这理论,洗去了朱熹理学外加的庞大规范结构,让一切规范都自于内心,自于本真。这就大大化了儒学历来比较薄弱的内在心理依据,凸显了其间的善良基,弘扬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文化责任。而且,他的理论表述始终保持着很的哲学品位,果断、严密、平易、优雅,实在是明代文化浊雾中的亮丽一笔。

其实,早在明代中期,儒学因朝廷过度尊崇而走向保守和陈腐的事实已经充分暴,于是现了王明的“心学”如果在明代前期“心学”不可能问世。但是经过一个世纪的折腾,社会危机和神危机越来越严重,而最统治者也不再有朱元璋、朱棣那样的势,朝廷已经捉襟见肘。在这情况下,一位笃信儒学,只是要对儒学一些不同于朱熹的解释,同时又是一位帮着朝廷有效理社会矛盾的将军学者,就有了思考空间。

另一方面,不少人在捍卫、复兴儒学的时候,也不知细致分析,喜把它在明清时期被禁锢化、条规化的不良形态行装潢,迫青少年背诵、抄写、模拟,营造悖世的伪古典梦境。直到今天,不断掀起的“国学”中,仍然有这个病。

在朱元璋之后,明成祖朱棣更是组织人力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理大全》,并严格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四书》必依朱熹注释,《五经》必依宋儒注释,否则就算是异端。你看,连注释都规定死了。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把宋儒所设计的一整行为规范如“三纲五常”之类也推到极端,造成很多极不人的悲剧。

明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嫡传远孙。这不禁让人会心一笑:王羲之的这一笔,实在拖延得相当漂亮。

总之,不人们如何褒贬儒学,直接着的往往是它的晚近面貌,也就是明清时代的面貌。

由此,产生了两方面的历史误会。

受到了恐怖,也就是那似乎人人都想夺其位篡其权的恐怖。只有一人轻松自由,那就是那些文化鹰犬。他们没有个人履历,没有固定主,更没有固定立场,也没有固定话语,永远随着当下需要不断地告密、揭发。他们的告密、揭发常常很难被人理解,因此又充当了分析批判、上纲上线的角

由朱元璋开始实施的文化专制主义,以儒学为工,尤其以朱熹的理学为旗帜。看上去,这是大大地弘扬了儒学,实际上,却是让儒学产生了严重的质变。因为这样一来,一优秀的文化被迫与专制暴联系在一起了,让它呈现凌弱、仗势欺人的霸气。其实,这并不是儒学的本来面目。



朱棣在如此推崇儒学的同时,又以更大的心力推行宦官政治和特务政治,如臭名昭著的东厂。这也容易让儒学沾染到一些不好的味

到了清代,文字狱变本加厉,又加上了满族统治者威胁汉族知识分的一个个所谓“科场案”文化气氛更加狞厉。一个庞大国家的文化灵魂如果长期于哆哆嗦嗦、趋炎附势的状态中,那么,它的气数必然日渐衰微。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惨败便是一必然结果。

他以压专制所造成的文化心理气氛,剥夺了英思维,剥夺了生命尊严,剥夺了原创激情,后果非常严重。例如,连科学技术也难于发展了。明代建立之初,中国的科技还领先世界,但终于落后了,这个转折就在明代。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者已经认识到,文化气氛能够左右社会发展,对此我能够提供的最雄辩的例,就是明代。

一方面,后代改革家于对明清时期极权主义的愤怒,很自然地迁怒于儒学,甚至迁怒于孔本人。面对“礼教吃人”的现实,提要“打倒孔家店”五四时期就现过这情况。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