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听起来还不习惯的一个词,因为近来日本企业向欧洲发展,日本企业界人士以其个人的或企业的能力表现了出色的竞争力。于是欧洲出现了愿意学习他们这种工作作风的——吹得很响,总之,也可能有靠作家想象力的地方——的倾向,于是欧洲人就把这个看作日本化的现象,至少我自己打算以上述理解回答对这一问题的提问,并且表明我自己的看法。
所谓日本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说起西方化=现代化的历史,无非首先是(a)以天皇制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构想,(b)实行侵略亚洲,(c)终于到达以长崎、广岛遭受原子弹惨祸为顶点的败北,终于结束太平洋战争。而战败之后的再出发,我认为把这(a)(b)(c)等条件全都颠倒过来才是基本态度,实际上新宪法也是这样显示的。
但是,战后39年之间,日本人朝着逐渐地消除太平洋战争败北经验的方向前进了。对亚洲实行经济推进并使之正当化的思想,并且向一直称为工业化社会的欧洲、美国等先进国家前进一事,使明治以来的现代化大大加速,从而更加西方化了。因此,它给国内、国外——特别是亚洲地区——带来了一方面是荒废,另一方面又是过剩的经济繁荣。
直到太平洋战争之前这一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人之中也曾有逆时代潮流认为不该如此西方化的反省。开头提到的渡边一夫的文章就是极好的例子。他身居德国同盟国的日本,还在法国被纳粹德国打败的时候,当他看出日本人追求的西方化样板不容置疑确属纳粹德国的时候,就站在战败国法国一边了。他引用瓦雷里在母校赛特高等学的讲演,期待着“精神自由和文化的精致产物”不衰退下去,表示出他对于日本日益扩大的纳粹德国式的“知性的强制”予以抗争的觉悟。渡边一夫对于法国的复兴乃至良好的欧洲传统是确信不疑的。他在法西斯主义的日本处于痛苦的孤立之中摸索另外一条西方化的道路。
但是,大势所趋的日本现代化即西方化,大踏步前进的结果,是把日本推到遭受原子弹轰炸,最后终于战败的位置。引起这场战争的势力,当然由日本法西斯主义负责,然而与之相对抗而制造出原子弹的却是西欧的科学。投原子弹和遭原子弹袭击的两个营垒,在一律归结为西方化的紧张关系上,1945年夏曾经隔海对峙。日本为了实现西方化,和帝国主义膨胀期的西欧展开比赛似地侵略亚洲,结果成了民主主义国家的敌人,终于落到受原子弹轰炸的地步。这个责任不应该追究西方化,始终应该归结为日本的现代化,这样的反论就是不是可能更多起来?我在这里要记下一笔,现在的欧洲并没有摆脱核战力的论理而获得自由。如果欧洲主动地放弃核战力的论理,出现提示新道路的大国,那么,我以为对于日本来说,可称得上最受欢迎的西方化的典范。现在欧洲各国消灭核武器的民众运动,就是为创造这样的典范,以民众运动的规模向日本人号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