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影响的确比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以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太多的人知,但当电影公演过后,我从
密回北京,
夜走在
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
声大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我才
到电影确实是不得了。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
大江:你们说八十年代是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
张:其实我是一直在期待着合作。我发现莫言的作品有了很明显的改变,这跟我们自己生活的环境有关,从最早写人的传奇、家乡的故事,慢慢到写边的事情,恰恰我也正想拍
边的小人
。后来看到《师傅越来越幽默》,那是在《收获》上,我一看标题就觉得特别好玩,一看是莫言写的,我就把它先搁起来准备重
阅读。到了晚上,一
气读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能表达时代的变化,于是就有很大的兴趣去改编。我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小说中的人
的
份电影里不好表现。他的故事里的人
是过去一个时代的劳动模范,到了新的时代,他的观念、生活甚至生存,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由此产生了一个很幽默很荒诞的故事。但电影中这个人
只能改,不能是劳动模范,所以只能是退休的职工,还不能是下岗职工。其实我们也是力图保持作品的戏剧
去折
时代的改变,让我们的目光始终去关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但最后我是觉得《幸福时光》传达的他的那
东西太少了。现实题材的限制比较大,没有像《红
粱》那样得他太多的“真传”大江:《幸福时光》的电影怎么样?莫言你看了吗?
莫:当然有。任何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其他的艺术样式,实际上是一个选择的艺术。一长篇几十万字,改成电影或话剧,时间长度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人
、情节全
利用起来,只能选取他认为最重要的
分把它发扬光大,
行特别的
调。《红
粱》电影应该说
到了这一
,把我小说中最有力量的
分提取了
来。仿佛从一大堆
里提取了一瓶香
。我还对张艺谋说,莫言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实原著。改莫言的作品
怎么改怎么改。我的小说无非是给你提供了一
材料,引起了你的兴趣,激发了你创作的
望。你完全可以添加情节,添加人
,放心大胆地
照你的激情去发挥。
大江:距《红粱》事隔十二年之后,你又拍了《幸福时光》,也是莫言的小说改编的,你是怎么想到要拍这
电影的呢?
大江:我读了莫言的作品以后,受到了很大的染,他的文学表现手法,对生命的描述,使我获得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我想今后从莫言的文学里找
灵
写
更好的东西。莫:这是互相影响的。我读你的《小说的方法》,每读两行我就要想半天,我想这个地方我也可以顺着同样的思路发展下去,发展成一篇小说。比如你讲到麦克威尔在他的《白鲸》里,引用了《圣经·约伯记》里的那句话“我是惟一一个逃
来向你报信的人”你说这是你的小说创作的最基本的准则,这太有意思了,我认为这也是我的创作原则。我们
电影也好、搞文学也好,完全可以用这样自信的
吻来叙述,我是惟一一个报信者,我说是黑的就是黑的,我说是白的就是白的,真正有远大理想的导演或小说家,应该有这
开天辟地的勇气,惟一一个报信者的勇气。说不说是我的问题,信不信是你的问题。拍不拍是你的问题,看不看是他的问题。但我要
我的想法来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只剩下一个观众。为了爬上更
的山
大江:我想问莫言先生,反过来你从张艺谋的电影中有没有得到什么启示?对自己的小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越来越少的读者和观众
粱》至今,我的电影再没有表现过那样张扬的生命力。我想要重复也重复不了。从对方那里获得灵
莫:我看了。我与艺谋有同。有句话说,艺术家是带着镣铐
舞,他的镣铐过于沉重。我的原小说写的是一个劳模临近退休突然下岗了,他整个人落到了一个不尴不尬被晾起来的境地,这才由此产生一系列黑
幽默的荒诞故事。张艺谋的电影把人
的
份变换了以后,就面临着再创作的
大困难。如此一来,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就没有意义了。小说中在汽车壳
里所发生的故事又涉及到一
的问题,在电影里也是不太好表现的。假如这
电影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因为这个题材本
富有挑战
,而张艺谋非要拍,结果就遭遇了很多障碍。绕来绕去,他心里很多想的东西只能是曲曲折折地表现
来。这与《红
粱》的直接“吼”
来不同。因为我是小说作者,我看了以后,有的地方还可以会意,但观众看了以后就很难
受到我们原来创作的初衷。我想任何一个大导演或者任何一个作家,他的整个创作生涯肯定有起伏,这
起起伏伏我觉得是一个艺术家向
攀登的表现,为了爬上更
的山
,有时候可能要故意向下落一
。张:你是说我们故意往下落(笑)。传神地、写意地表达一
神还是《红
粱》来得痛快。我发现古代题材在
理社会环境方面就容易得多,比如我最近拍的武侠题材。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冲动去直接反映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