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北的一切在去时已经讲完,但她对桔年相当好奇。桔年没有太多的提到自己,她说自己平淡乏陈,但是为了缓解旅途
那是朱小北有生以来最酣畅淋漓的一次倾诉,她并不是没有朋友,但是她的倾诉不需要安,不需要劝解,也不需要同情,她只需要倾听,一
能够理解的倾听。她还记得,那个晚上赶上了坏天气,玻璃外的荒野,大雨倾盆,闪电的光划过谢桔年无风无雨的
睛,是一
极富参错的对照。
返程时在候车室的再次偶遇是两个人都意外的,对此,朱小北归结为“缘分啊缘分”所以她不由分说,半迫地让原本坐桔年对面的小伙
和自己换了座位和车厢,为了避免两人再次失之
臂,她主动提
跟桔年
换了姓名和联系电话,这才算是两人友情的正式揭幕。
小北想起初识的火车上,她们相对而坐,漫长的枯燥旅程,谁可解乏?朱小北一向是健谈的,跟谁她都能聊得火朝天,她当然不会放过自己对面的同龄之人。谢桔年好说话,但并不容易混熟,朱小北说十句,她往往才适时地回应一两句,可这一两句就让朱小北觉得整节车厢跟她讲话最有意思,她最能听懂自己讲的隐讳笑话里的意味,总在最恰当的时候问一句“然后呢?”让朱小北得以滔滔不绝地继续往下侃,你以为她听得漫不经心,她说
来的却正是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桔年对她的疑惑毫无惊讶之意,拿着邻桌的小调料罐递到她面前“这个你要不要…呃,是啊,以前的一个舍友。”
相识以来,桔年并没有刻意在小北面前掩盖她过去人生中的那段“污”当然,也没有刻意渲染其中的曲折离弃,关于那段岁月,她最常用的语态是“
去了,后来
来了”就此一笔带过。不留心听的话,会以为她
的不过是世间最平凡的一个场所。
朱小北自称走南闯北,没什么没见识过的,其实她家
正苗红,老娘
得
,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又中规中矩,虽喜
四
闯
,可遇见的结识的多是斯文人类。她不习惯韩述的
致生活,真正的社会底层却也难得接
到。之前坐在桔年对面的女
,一
的风尘疲惫之
难掩,很容易对其从事的行业有不纯洁的联想,对于这类人,朱小北过去只从各类媒介的社会纪实栏目中得见,这么近距离打照面,倒是
一遭,因此很难不多看两
。
“你的面条来了,还不肯坐下?”桔年笑着唤回她的注意力。
路途过了大半,开往兰州的火车上的最后一个夜晚,车厢里的乘客已经寥寥无几,朱小北几乎一夜没睡,她就这么跟一个萍相逢的陌生女孩说着自己的前二十几年生活,她说起她的幸事,说起她的遗憾,说起她的朋友,说起她
过的人和错失的人。
若不是桔年边方才
现的那个旧时“舍友”
上沦落的气味,朱小北一直很难把自己认识的谢桔年和真实的罪恶联系起来。她
里的谢桔年就是
前这个样
,小小的一张脸,恰到好
的五官,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惊艳的地方,不张扬也不魅惑,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是再合适不过,说不
的耐看。她不算是特别
丽的,但也并非不
丽;给人的
觉并不凌厉,但也不是温婉;她话不多,却并不沉闷木纳;她看上去并不算太
明,可该知
的东西她全都知
…她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宛如一个模糊而矛盾的混合
,偏偏又跟别人是完全不能混淆的,她就是她,一个叫谢桔年的29岁女人。
次日清晨,七刚过,火车抵达兰州站,是桔年叫醒了有些犯困的小北下车,朱小北在月台的人
中短暂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行
,她的同路人已经不知
去向,那一次,她甚至不知
桔年的名字,关于自己,桔年绝
未提。
不回答,走了几步,从
仔
后面的
袋里掏
皱
的烟盒,痀偻着背
着了一
,渐渐走远。
也许桔年是明白的,这样简单的一句回答满足不了朱小北的好奇,她笑笑,又补充了一句“在‘里面’时的舍友,晚我几年来。”
谢桔年倚在车厢的玻璃窗旁静静聆听,几乎没有任何打断,她的平静如让朱小北觉得自己的过往变成了一条河
,就这么慢慢地,慢慢地在两个人的车厢里
淌,甜
的,辛酸的,如
波跃动,历历在目,可是没有声息地,就过去了。
朱小北收回目光,自觉有些唐突,坐下来之后“嘿嘿”地笑了两声,好奇问:“你朋友?
有个
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