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我与古典文学(2/2)

幽兰,如啼。无结同心,烟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为?。油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雨。

近年来,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之中,该收的信息实在太多了。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古典文学作品读得都不多了,主要是读中、外当代的文学作品,但偶尔也还是免不了要从书架上一本《李贺诗集》之类的书来,随便一翻,权作调剂:

我的长篇小说《钟鼓楼》,采取一很特别的攒式的结构方式,小说里现了几十个人,却没有主要人,这惹得一位外国汉学家问我:“你采取这写法,是不是受到了《儒林外史》的影响”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儒林外史》写一组人,丢弃一组人,贯串到底的人不多,而我的《钟鼓楼》,作为众多人组成的群像是贯串始终的。我读《儒林外史》时大约才二十岁,我不喜小说,当然那是因为我社会经验太匮乏,对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和社会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后来我没有再重读过这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这个范畴是极其宽泛的。诸百家的著作,《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也都是这个范畴之内的东西,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哲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历史、地理著作,才跟文学明显地剥离呢我不知。反正我读古书有时目的也不甚明确,比如读《洛伽蓝记》,我也不知自己是想了解当时的佛教盛况,还是为了欣赏那生动的文笔。读《西湖游览志》大半只是为了对照我在西湖足迹所至之,得到一联想的乐趣。读《虞初新志》纯粹是为了?猎奇。?

很好嘛!说不尽其中的丰盈意味!这样看起来,前面所说到的对李贺的印象,也终究是一少年时代的没有平的印象,看来许多过去读过的古典文学作品,都应在阅世渐多之后,一一重新味,而许多以前未及读到的古典文学作品,实在应及时补课。只是人寿有限,时间无多,怎么办呢兹引陶渊明《杂诗》其一最后四句自勉:

福的最大限度。她既不是一味地“困发幽情”也不是徒然地“俏语谑音”而是心地设计,果敢地行动,稳扎稳打地迎向自己的目标。就前八十回的描写,小红所追求的贾芸也并不是那么不值得追求。鹗后来把贾芸写得那么不堪,我想断非曹雪芹原意。另外,对《红楼梦》中的赵姨娘这个人,我的受也许更与众不同。我不知作者为什么写其他人时都能够平心静气地采取“格二重组合”的方式,比如写作恶多端的凤,写无度的贾珍和贾赦,写荒唐霸的薛蟠,都不仅“笔下留情”而且细致地刻画他们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矛盾的、又又拒斥的格特征,如凤的机智朗、妩媚妖娆,贾珍的真情实意和贾赦的怨而不怒,薛蟠的天真憨厚、孝母怜妹,等等。但作者写到赵姨娘和贾环这一对母时,下笔便不那么冷静蕴藉了,尤其对赵姨娘,简直是只写她的一面,让读者见而生厌,所以后来的评注者如“护主人”之类,都用“蛇蝎”一类词语来给赵姨娘定。但我通读《红楼梦》后,却不知怎么搞的,竟对赵姨娘生了许多的同情。请设地为她想想,倘若说连晴雯,连司棋,以及那十二官们,生活中都毕竟有着乐趣,那么,对比一下吧,赵姨娘的生活状况,不是连她们都不如吗她那些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十分可恶可厌的行为,难不是一对现实的反抗和一郁愤的发么她实在是极其不幸的。曹雪芹对她的同情和谅解何以几达于零,这真是一个谜。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汗漫地扯了一通,总觉得挂一漏万。比如,《聊斋志异》所给予我的滋养,竟险些忘了提及。除了对蒲老先生关于女人小脚的一再赞赏不以为然而外,他的全情故事,都给我一超俗的,而且他把文言文写得那么明白晓畅,读起来简直不觉得是在读文言文,也真够令人惊异的。

也读过曲,读过传奇。不那么喜《牡丹亭》,尽它的反封建礼教意识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度。《长生殿》竟未能卒读,太冷峭了。最喜的是《桃扇》,读过许多遍。我特别喜《桃扇》中第二十七《逢舟》,人世沧桑之,油然而生,令人无法抑制切肤之想。不知为什么后来的昆剧并无这戏的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