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说这种话,不正经的话,有这种念头,想走歧途。结果到了八十回后“三春去后诸芳尽”她本人因为老早就有这个想法,所以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出家。附带说一下,高鹗写惜春出家,很简单地把她安排在栊翠庵里面,去代替这个妙玉,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根据曹雪芹的设计,最后贾府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关于惜春的判词里面说得也很清楚,说的是在一个古庙里面,一个女子在那儿独坐、念经,她当然不会是在栊翠庵里面。前面我已经指出过,栊翠庵不是古庙,从建造到贾府被抄一共还不到五年。“泉知不问源”这说的是谁呢?说的当然是巧姐。巧姐后来的命运比较好,她被刘姥姥搭救,不是偶然的,是她生命的泉水流向了那里。根源是什么?就是她母亲善待过刘姥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当然,所谓她的命运比较好,也只是相对而言。
然后妙玉就开始写到自己和李纨了,当然写得很含蓄,叫做“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就是说在整个贾府都败落之后,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就是栊翠庵——庵、寺有时候在中国俗称里面是可以混用的——还一度存在;而且更有趣的是它提示我们,稻香村还单独存在。这是为什么?我下面还会向大家讲到这件事,这是很有意思的。
然后她就做结束,她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两句话比较直白,我想不用
我再跟大家分析了,这是一个做总结的句子。
最后一句是整个诗的一个大结束,叫做“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就结束了这篇诗。
这就是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的三十五韵,你想妙玉重要不重要啊?这三十五韵你算一算,她一个人做了十三韵,而林、史二位合起来才做了多少韵?做了二十二韵,每个人只做了十一韵。所以曹雪芹他早就预设了妙玉这个人“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很了不起,黛玉湘云读了她的续诗赞赏不已,说道“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这当然也是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就是妙玉是个诗仙。
再往下读,你就会发现,曹雪芹他有一个对比性的描写。大家记得在第四十一回,他写贾母她们品完了茶,走出栊翠庵,妙玉这时是什么表现啊?妙玉是“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但是这一次,她们熬了夜,二位离开的时候天都快亮了,她“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这对妙玉来说是很难得的。一个那么孤傲的人,这样的行为是很罕见的。作者为什么这样下笔?我觉得,他是告诉我们,妙玉是一个收束性的人物,是一个要把事情翻转过来的人。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点警幻仙姑的那个味道了,她预示到这些人物的命运,她觉得这两个人走了就不知道哪天能够再见了,细读能读出这种味道。这些文笔都是值得我们推敲、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