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红楼梦》这著作的总看法,一再地告诉大家,就是它是一
带有自叙
、自传
、家族史特
的小说。有红迷朋友问,你说的这三项,似乎概念重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吗?所谓自叙
,就是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它,它虽然总
上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但是,又
有第一人称的味
。第一回的写法尤其明显,设定一块女娲补天剩余石,让它化为通灵宝玉,随神瑛侍者一起下凡,经历一番人间的
冷浮沉,作为可以随时以第一人称说话的见证者。这个文本策略非常
明,其中有些叙述语言,比如第十五回写馒
庵里的故事,有这样的句
:“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这就是把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糅合在一起的句法,极
特
,不是任何一
以第三人称写成的
有自传
的作品,都有这样的叙述策略,这是很难得的,值得特别
调一下。而自传和家族史,概念上也有区别:有的自传只在涉及到自己的经历时顺便写到家族;而《红楼梦》呢,如果说曹雪芹以自己为原型来写贾宝玉,这个角
的戏份儿非常大,但是也并非每回每段都写他的事情,有些情节,有些人与事,和他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他所属于的那个大家族里不能不叙述到的,于是加以了展开描写,比如贾珍负暄收租,尤二
和尤三
的故事等等。
我之所以说《红楼梦》这书里的人
差不多都是有原型的,就是基于它的这三个特
。当然,小说里有的艺术形象,比如警幻仙姑,一僧一
,空空
人,是否也有原型?我的看法是,当然不能把话说死,这些角
,就很可能是纯粹虚构的了。但也有红学家就考证
,像跛足
人,暗指八仙里的铁拐李,因此和李煦,就是贾母原型他们家,有关系,依然值得
究。有人一听自己觉得不
耳的见解,就斥为胡说八
、奇谈怪论。不
听,可以不听,听几句,不中听,发
些批评的声音,也是合理的,但是气急败坏,必
封其嘴堵其说,那就不对
了。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对不对?何况我们所涉及的,不过是红学研究,学术领域里的一些分歧,大家心平气和地平等讨论,好吗?还是牢记蔡元培,蔡先贤他那句话吧: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形成了这样一个思路以后,我就对第三回曹雪芹在代迎
的
时,为什么那么样地思前想后,换了许多个说法,有了理解。因为这个角
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确实是小老婆所生,说“妾
”没有错,但这个妾生她以后被扶了正,又死了,当然也就可以说是“前妻”因此,迎
原型虽然
跟探
原型类似,但她的生母又确实比纯粹的小老婆“
十倍”她虽然懦弱,却也就不一定有探
原型那样的因是庶
而派生的自卑
。
把这四层意思捋一遍,我就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一情况:贾赦先娶一正妻,生下贾琏,后来死去;邢夫人嫁过来之前,其“跟前人”也就是一个妾,生下了迎
,为什么这个“跟前人”“比赵姨娘
十倍”而且邢夫人认为
据这个“十倍
”的因素,判定迎
应该比探
腰杆
,否则就成了“异事”?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妾后来被扶正了,但是,不久却又死去了,在这之后,贾赦才又迎娶了邢夫人为填房,而邢夫人却一直没有生育,所以她说“倒是我一生无儿无女的,一生
净”
好,我现在就要告诉你,我研究迎原型真实
的心得。迎
肯定是有原型的,是曹雪芹的一位堂
,是他一位伯父的女儿。既然生活里有那么一个真实的存在,你曹雪芹把她照直写
来,不就结了吗?
吗犹豫来犹豫去,一会儿这么写,一会儿那么写,
得几
原稿上的写法,因为传抄的途径不同,都
传到了今天,让我们还得讨论一番?这就涉及到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方法问题。我前面说了,当生活的真实跟艺术虚构的总框架之间发生难以协调的大困难时,曹雪芹往往是牺牲虚构的合理
,来忠于生活的原生态。像贾赦这个角
的写法就是如此,前面讲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重复。有的写法,比如像对朝代背景,他一是故意模糊,二是不惜略有错
,这就不仅是一
艺术
理,也是一
非艺术
的避惹文字狱的
法了。像秦可卿原型之死,应该是在乾隆登基之后,由于贾元
原型告密,秦可卿原型不得不死,但乾隆大施洪恩,此事内
解决,对外遮掩,就算结案,因为元
原型举罪不避亲,
神行为都堪嘉奖,因此对她在
中的地位
行了提升,小说里夸张为才选凤藻
、加封贤德妃。这个内在的逻辑虽然存在,但是
到分章回,曹雪芹却先用第十三回到第十五回写秦可卿之死,到第十六回才暗写皇帝登基和贾元
提升。有的听众读者就来问我,应该是把十六回劈成两半,把十三回到十五回内容镶嵌
去,写秦可卿之死什么的,才符合生活中真实事件的顺序呀,小说里怎么写成这个样
呢?我想,这就是因为曹雪芹
在非常困难的写作环境里,他既得有艺术
方面的考虑,也得有非艺术方面的考虑。我们今天来研究《红楼梦》文本,也就不得不既有纯文本的研究,又得有关于他的写作环境,也就是康、雍、乾这三朝的政治局面的研
比赵姨娘“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