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节(2/2)

,自己威猛地追加了几拳,也是安然无恙,悲恨得她席地坐在大街上嚎啕大哭。围观的人拢了一圈又一圈,有人动了恻隐心,提醒她往N大学去碰碰运气看,说那里也是大鬼的家。于是,女忍着生痛跌跌撞撞了N大学,跪在老黎黎跟前。老黎黎一辈探寻真理,诲人不倦,传统和现代的义人情都是有的,是足够了的,他留下了女,择日又遣儿容小来——人称小黎黎——悄秘地送到了故乡铜镇。占地半个铜镇的容家院大宅,屋宇鳞列,气度仍旧,但飞檐门上剥落的漆已显颓败之象,暗示岁月的沧桑变幻。从一定意义上说,自老黎黎在省城办学后,随着容家后代一拨拨地涌学堂,这里繁荣昌盛的气象就有了衰退的定数。去的人很少返回来承继父业是一个原因,另个原因是时代不再,政府对盐业实行统后,等于是把容家的财路截断了。断了就断了,这是当时在老黎黎麾下的大多数容家人的态度,这分容家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财拜金,不痴迷皇家生活,对祖业的兴衰、家的起落有事不关己挂起的意思。近10年,容家衰败的气数更是有增无减,原因一般是不公开说的,但其实又是大明大放地张挂在正门前的。那是一块匾,上面有四个金光大字:北伐有功。背后有这么个故事,说是北伐军打到C市时,老黎黎见学生纷纷涌上街为北伐军募捐的义举,动,连夜赶回铜镇,卖掉容家祖传的码和半条商业街,买了一船军火送给北伐军,然后就有了这匾。为此,容家人一度添了不少救国报国的光荣光彩。但事隔不久,挥毫题写匾名的北伐军著名将领成了国民政府张榜通缉的要犯,给匾的光荣难免笼上一层黯淡。后来,政府曾专门新一匾,同样的字,同样的涂金,只是换了书法,要求容家更换,却遭到老黎黎断然拒绝。从此,容家与政府龃龉不断,商业上是注定要败落的。败落归败落,匾还是照挂不误,老黎黎甚至扬言,只要他在世一天,谁都别想摘下此匾。这就只好一败再败了。就这样,昔日男女同堂、老少济济、主仆穿梭、人声鼎沸的容家大宅,如今已变得影稀疏、人声平淡,而且仅有的影人声中,明显以老为主,以女为多,仆多主少,显现一派不调、天人不合的病态异样。人少了,尤其是闹的人少了,院就显得更大更更空,鸟在树上巢,蛛在门前张网,路在草中迷失,曲径通了幽,家禽上了天,假山变成了真山,园变成了野地,后院变成了迷。如果说容家大院曾经是一构思巧、气势恢弘、笔走华丽的散文作品,形散意不散,那么至今只能算是一潦草的手稿,除了少有些工于天成的神来之笔外,大分还有待心修改,因为太杂了。把个无名无分的野女人窝在这里,倒是找到了理想之所。不过,为让长兄长嫂收受她,小黎黎是动足脑的。在容家第七代传人相继去世、仅剩的老黎黎又远在省城的情况下,长兄长嫂如今是容家在铜镇当之无愧的主人。但是长兄年事已,而且中了风,失了聪,终日躺在病榻上,充其量只能算一件会说话的家什而已,权威事实上早已峰回路转在长嫂手。如果说女人的肚确系大鬼造的孽,那么长兄长嫂实质上也是此孽嫡亲的舅公舅婆。但如此明,无异于脱,自找麻烦。想到长嫂如今痴迷佛,小黎黎心中似乎有了胜算。他把女带到长嫂的念经堂,在袅袅的香烟中,伴随着声声清静的木鱼声,小黎黎和长嫂一问一答起来。长嫂问:“她是何人?”“无名女。”“有甚事快说,我念着经呢。”“她有。”“我不是郎中,来见我甚?”“女痴情佛主,自幼在佛门里长大,至今无婚不嫁,只是年前去普陀山朝拜佛圣,回来便有,不知长嫂信否?”“信又怎样?”“信就收下女。”“不信呢?”“不信我只好将她沦落街。”长嫂在信与不信间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佛主还是没帮她拿下主意,直到中午时分,当小黎黎假模假式地准备将女容家时,长嫂才主意顿生,说:“留下吧。阿弥陀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