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能否向读者介绍一下你的创作习惯?
答:第一篇作品的产生都极其艰难。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不是靠才能而是靠苦熬来完成的。在动笔之前是漫长的构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意放纵思绪,使其达到恣意泛滥的程度。不急于形成一写作的格局。即使形成了一
较为完整的格局,也很快双被打烂,试图寻找更好的选择。经过许多次的反复,知
自己在这一题材领域中再没潜力可挖的时候,才开始动笔。极重视动笔前的准备,但不拟定详细的提纲,只记下一个大的情节发展脉络和要
。我的
验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首先要变成自己血
般的一
分。
脑里记不住的,即使记在纸上也不起作用。
应该把自己的生活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
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情绪误认为时代的思想情绪。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
验中寻找到广阔而
刻的社会生活的内涵。总之,还是那句老话: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仅此还不够,应该把自己熟悉的生活上升到时代和社会和
度去认识。
答:所有作家都追求。所谓追求,就是不满足自己已有东西,力图在生活和艺术中有新的发现。但关键的问题是追求什么。关于这一,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理解,我不喜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的事件而制造故作惊人的作品;我喜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实际上是真正惊人的东西。有些
大的东西往往在日常细碎之中。河
越是宽阔,表面上越是看不见波狼。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新现明,新因素,新品质,这是生活本
的发展和创造所带来的,并不是你自己创造的。
问:请以你的作品为例,谈谈你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取题材的。
因而这新的发现才能够引起最广大读者的共鸣。你在艺术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也正是这
生活的一
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一
主观主义的别
心裁。相反,刻意去追求一
时髦的、商业
的、刺激
的,甚至举办一个生活的怪胎展览会,而标榜自己有新追求历史将证明这
“前
”充其量不过是脸朝前而两条
实际上倒退着走罢了。
条件。有时候,一个作品到了关键的时候,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搞好,而这时候往往是作家最吃力的时候。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好比登山到了最后几十米,每一步付
的代价比当初不知要大多少倍。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了。这时候一般的
还不够,需要一
特殊的
,那就是,只要
还能迈动,就继续迈动;即使倒下来,也应该往前爬;即使爬不动了,失败了,意识和灵魂也应该继续攀登——这是为了下一次攀登而应保持一的一
神状态。要知
,一次壮丽的失败就可能产生一次辉煌的胜利。最为悲哀的是永远倒在一个失败的终上——要认识到,这决不是终
,完全可能是通向目标的一个连接
。要在困难和挫折中突破,首先要战胜自己。
写作时喜一鼓作气,从始至终保持同样激情。最怕写作过程中情绪被意外的
扰打断,什么地方被打断了,什么地方就常常留下一块疤痕,即使后来
心修补,也很难再是本来的面目。为了保持生活的
真
,常选择和作品很相似的环境中写作,这样可以随时将作品的细节带到环境中去印证,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到生活中去补充。比如写《人生》时,我住在陕北一个小县城的招待所,
城就是农村。
问:你是一位有追求的作家,请谈谈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思考。
答:我曾经一再说过,我最为重视自己生活中的验,而不重视那些
听途说的生活故事。自己对所表现的生活缺乏一
切的
验,故事再生动。也不可能写生动。文学作品光靠曲折甚至离奇的故事,可能有某
引力,但很难打动人心。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魅力,正在于作家用生活的真情实
去打动读者的心。因此,生活首先要打动作家的心,作家才有可能用自己所描写的生活去打动读者的心。我常常选择我自己
验最
的生活题材来表现,比如《在困难的日
里》、《人生》等作品,如果我没有困难时期在学校的那段生活
验,我就不可能
行《在困难的日
里》的创作。如果我没有从农村到城市这样的生活经历和这个经历过程中的各
验,我也就不可能写
《人生》。实际上,作为故事来说,我听过无数比这两个作品更为有趣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中的生活我没有
切的
验,因此这些故事再绝妙我也不可能写好。当然,不是自己所有的生活
验都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