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水中。
这何其牵强?西厢记的故事说的乃是崔莺莺与张生幽欢如梦,事实上宝玉也曾用《西厢记》的句子打趣黛玉,那是不是就代表黛玉也会抱个枕头去赴宝玉之约呢?更何况,就算将黛玉比作悲剧《会真记》里的崔莺莺,那莺莺也是病死的,不曾投湖。
…
所以,西施也好,崔莺也好,飞燕也好,甚至明妃也好,都不过是在某一点体貌性情特征上,或病,或痴,或体态纤盈,或红颜薄命,从而象征了黛玉的某一特点,而绝不能拿对方的模子去硬往黛玉身上套,更不能断章取义地找论点。
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可是硬有些哗众取宠的红学家们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地推出一种"林黛玉沉湖说"的论调,自欺欺人。其实,这些人往往是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结局设想,然后再努力在八十万字中寻找例据支持。想想看,八十回的长篇巨著啊,这样翻找起来还了得?别说黛玉沉湖了,你就说黛玉远嫁,也不难找到论据啊。
然而,书中当真没有关于黛玉死因的蛛丝马迹,而要劳师动众地让红学家绕远去寻找论据吗?
且看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写湘云说龄官"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惹出一场口舌纷争来。黛玉向宝玉发作道:"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其下有一段双行夹批:"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这里说得何其明白,那黛玉"将来泪尽夭亡",而不是什么含恨自杀。
甲戌本二十八回末还有一句脂批透露道:"自闻曲回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可见黛玉病势日渐沉重,泪尽夭亡是顺理成章的。
病死,是一早已经定了的格局,又有什么理由非要自杀来多此一举呢?
除了黛玉"一抔净土掩风流"的志愿和脂批"泪尽夭亡"的事例外,清朝文人富察明义的《红楼梦》二十首也可以作为"黛玉不可能沉湖而死"的佐证。
明义乃是满洲镶黄旗人,其诗集《绿烟琐窗集》中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序言是这样写的: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这段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出了"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换言之,明义看到《红楼梦》时,高鹗和程伟元的伪续本还没有面市。因为他们是印刷刊行的,等到续书出来的时候,已经不算"世鲜知",更不叫"书未传"了。这也就是说,明义看到的绝对是真本红楼梦,是有结局或至少部分结局的红楼梦真本。
明义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这话有点含糊,可以理解成是曹雪芹亲手向他出示了一本书,也可以理解成曹雪芹出了一本书,至于出给谁,对象不定。但他又提到"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可见是知情者,或为世交也不一定。当时的《红楼梦》是在王室贵族中间传抄的,所以明义不论是从曹雪芹本人那里或者是从朋友处借阅而得都不奇怪,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真正的原作。
那么,他提到黛玉之死的那首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那才是黛玉之死的真正谜底: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