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简直是一个受到诅咒的噩梦,只有结束,没有醒来。
无奈到了上海之后,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日。淅沥迷蒙地,像一首冗长而单调的练习曲,无情无绪地从
弹到尾,
断不断地,又从
再弹一遍,无情无绪地重新来过。
叠
半倚半躺在鸦片烟榻上,一手举着烟枪吞云吐雾,一手抱着个新得的内画珐琅烟壶
挲把玩,榻旁坐着穿红绫小袄绿罗裙的歌
,侍候
烟并弹琵琶唱曲儿助兴——这就是黄二爷最常见的扮相,也是黄二
最无法忍受的场景。
依凡女士从国后年龄就好像没有长过,非但如此,她的日月简直是往回走的,一年更比一年年轻,走的时候是个二十六岁的少妇,回来的时候倒像个双十年华的少女了。
没有终了。
貌和学识都让她不能够再忍受黄家行尸走
的隔绝生活,她不要再看到那成堆的锈迹斑斓散发着霉味儿的古董,不要看到那个来自八大胡同极力遮掩也仍旧掩不去一
风尘气的三姨太,更不要再看到那些不知什么动
骨
成的骰
和沉重的樟木牌桌。她要挥散那朦胧不清的烟雾,要打碎那些半明不暗的烟灯,要冲破那
懒散陈旧的秩序,可是她采取的手段,却只是和丈夫一样,比拼着砸杯
,砸家
,结果砸碎的,只有自己已经濒临破裂的婚姻和儿女童年的幻想。
如今,太太回来了,可是战争依旧,一儿也没有好转。黄二爷
地叹息。
依凡走的那天,是个雨天。从此黄二爷一生都憎恨
雨天。
太轰隆隆地
下山去,黄昏一
地临近了。
于是,他照样儿声犬
,照样儿招朋聚赌,也照样儿逛八大胡同捧京戏名旦,甚至在妻
临盆前夕大张旗鼓迎娶第三个姨
门,夫人赵依凡终于忍无可忍,当年年底即丢下尚在襁褓之中的幼
小帝,与小姑
黄家秀相偕远游——名义上是
国留学。
他们的争吵是从结婚一年就开始了的,随着女儿和儿
的
生日益升级,终至不可调和。
可是黄二赵依凡只有更叹。
那已经是六年前的事。
雨的日
里,黄二爷惟一可
的就只有
烟,或者招一群酒
朋友将屋
满,尽量
得有声有
,使他忘记在北京的失败,忘记那件发生在同样的
雨天里的不愉快的事。
对于诸如此类的讽刺,黄二爷充耳不闻。他自然知新觉罗气数已尽,可是也不愿意承认民国的开始,他到底是前朝赐姓的“随旗”
弟,名门正
的宅门
,怎么肯降尊纡贵到民国政府里讨个一官半职。况且,所有他可能
的那些职位,诸如某
文员某局秘书之类,
哈腰一个月积下来的薪
尚不够他一次打茶围的用度,又何必去受那个委屈呢?不错,家业是不如以前了,可是也还没到抛
面托钵乞讨的份儿上。至少,这
鸦片也还
得起,也就没什么好计较的。
书上
“你到底对将来有什么打算?难不成还等着溥仪重新登基赏你个内阁大臣不成?大清国倒了十几年了,你还
梦呢!女儿儿
一个叫‘皇上’,一个叫‘皇帝’,亏你想得
!”
的英文,并且拥有最步的的理论和观念。这样的女
,是无法想象她会安静地守在一个晚清遗少家中,坐在一大群姨太太和鸦片烟的氤氲气息中
少
的。可是偏偏她丈夫的家里就只有这些个东西:烟床、赌客、姨太太、小脚的老妈
,还有古董经纪。
已经完全没有项,单靠变卖祖宗田产坐吃山空了,可是二爷黄家麒仍然一味地沉迷于收集古董、叫堂会、捧戏
,乐此不疲。
看着洋钱像
一样
去,只换得一个狼
哥儿的名声,仍不知节制。有什么是过不去的烦恼呢?只要还有阿芙蓉的安
。
国留学!二十六岁的少
,两
之母,这样的
份!黄二爷气得很,也没面
得很,索
将北京的往事一笔勾销,阖家老小一
脑儿搬到上海去,远离了那班亲戚朋友,也就远离了议论和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