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2/3)

。对他佩服。因为在一九九一年,中国南方发灾,我从电视上见过赈灾义演。我总觉得把那么多鱼龙混杂的演艺人集合在一起,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想到当年的赈灾义演,竟是他主持的。接着老人家开始叙述当时的义演盛况及他的临时抱佛脚的解决办法。边说边发朗开心的笑声。等他说完,笑完,我问:“当时旱象如何?”

是这样。大旱。大饥。饿死人。盗贼蜂起。

他:“旱当然旱,不旱能义演?”

“那时方圆几个县,我是最年轻的书记,仅仅十八岁!”

范克俭舅舅:“三十一年俺家烧了一座小楼!”

:“抢明火也不对。后来呢?”

我吃惊:“三十一年为什么坏?”

克俭舅舅。一九四二年,范克俭舅舅家在我们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大人家。我姥爷姥娘就是在他家扛的长工。东家与长工,过从甚密;范克俭舅舅几个月时,便认我姥娘为娘。俺姥娘说,一到吃饭时候,范克俭他娘就把范克俭给我姥娘,俺姥娘就把他放到腰里。一九四九年以后,主长工的份为之一变。俺姥娘家成了贫农,范克俭舅舅的爹在镇反中让枪毙了;范克俭舅舅成了地主分,一直被制到一九七八年。他的妻、我的金银舅母曾向我抱怨,说她嫁到范家一天福没享,就跟着受了几十年罪,图个啥呢?因为她与范克俭舅舅结婚于一九四八年底。但在几十年中,我家与范家仍过从甚密。范克俭舅舅见了俺姥娘就“娘、娘”地喊。我亲见俺姥娘拿一块月饼,像过去的东家对她一样,大度地将月饼赏给叫“娘”的范克俭舅舅。范克俭舅舅脸上激的笑容。我与范克俭舅舅,坐在他家院中一棵枯死的大槐树下(这棵槐树,怕是一九四二年就存在吧?),共同回忆一九四二年。一开始范克俭舅舅不知一九四二年为何“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二年是哪一年?”这时我想起他是前朝贵族,不该提一九四九年以后实行的公元制,便说是民国三十一年。谁知不提民国三十一年还好些,一提民国三十一年范克俭舅舅暴如雷:“别提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坏得很。”

范克俭舅舅:“三十一年不是大旱吗?”

范克俭舅舅:“饿死许多人!”

我:“是起了蚂蚱!”

范克俭舅舅:“大旱后起蚂蚱!”

我不明白:“为什么三十一年烧小楼?”

他开始摇,左右频繁而有节奏地摇摆。摆了半天说:“总有个几万人吧。”

我为穷人辩护:“他们也是饿得没办法!”

范克俭舅舅:“饿得没办法,也不能抢明火呀!”

与范克俭舅舅分手,我又与县政协委员、一九四九年之前的县书记坐在一起。这是一个大的、衰败的、患有不住摆症的老。虽然是县政协委员,但衣服破旧,上衣前襟上到是饭和一片一片的油渍。虽是四合院,但房破旧,瓦檐上长满了枯黄的杂草。还没问一九四二年,他对他目前的境况发了一通牢。不过我并不觉得这牢多么有理,因为他的鼎盛时期,是一九四九年之前当县书记的时候。不过那时的县书记,不能等同于现在的县委书记,现在的县委书记是全县上百万人的父母官,那时的县书记只是县长的一个笔录,何况那时全县仅二十多万人。不过当我问起一九四二年,他上不发牢了,立即回到了年轻力壮的鼎盛时期,里发光彩,竟然也不摇了。说:

。说:“韩老,据说一九四二年大旱很厉害?”

看来他也记不清了。几万人对于当时的

我绕过义演,问:“听说饿死不少人,咱县有多少人?”

范克俭舅舅将手中的“阿诗玛”烟扔了一丈多远:“饿死许多人,剩下没饿死的穷小就滋了事。挑的是毋得安,拿着几把大铡刀、红缨枪,占了俺家一座小楼,杀猪宰羊,说要起兵,一时来俺家吃白饭的有上千人!”

我答:“是呀,是大旱!”

持不摇说:“是的,当时有一场常香玉的赈灾义演,就是我主持的。”

范克俭舅舅诡秘地一笑:“后来,后来小楼起了大火,麻秆浸着油。毋得安一帮都活活烧死了,其他就作鸟兽散!”

“唔。”

我:“是饿死许多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