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蔡骏:生于苏州河畔1(2/2)

大约在1999年,我读了岳南先生纪实的《日暮东陵》一书,里面记载了1945年清东陵被盗,同治皇帝的陵墓被挖开,却发现皇后的尸保存完好,尔后又惨遭盗墓贼剖腹,这应该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被地震撼了。也许这的确不可思议,但确是一个写成恐怖小说的好材料。所以,我把这个素材运用到了《病毒》中,而又编造了一段皇后的遗被带到上海的情节,结果发展了后面的许多故事。现在,如果我猜测得没错的话,同治皇后的遗应该还躺在清东陵的地中。所以,《病毒》中经常现的“她在地里”这句恐怖无比的关键词,倒确实符合了事实,只是不知现在她的玉是否还保存完好。

虽然也有朋友提醒我,在创作之前写提纲会束缚自己的发挥,使作品变得非常呆板。其实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你一旦了写作的状态,内心的激情和想像力会自然地爆发来。我就有许多小说,写到最后脑里突然冒了比提纲更彩的结局,因为提纲只是一个导游,而真正的旅游者还是你自己的想像力。

从此,我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专心致志地投了长篇惊悚悬念类小说的创作。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总共版了6长篇小说。公允地说,其中有的我比较满意,也有的确实觉不是很好,这完全取决于你的程度。

在我写小说之前,通常会写一个非常详细的框架,然后让所有想到的灵都各就各位。西方推理小说家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习惯,否则无法想像那缜密的计算和推理是如何来的。当然,也有一些天才的作者,是不需要预先设计情节的,就像我非常崇拜的作家阿来,他的《尘埃落定》就是在一个雪后的清晨动了灵,然后就这么让思维信由缰,用键盘敲打了一杰作。

我喜所有唯主义的作品,即便是恐怖,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通过恐怖的表层,表达的应该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东西,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比如斯芬·金的小说里就充满了社会给人施加的压力,这压力使人的神遭到折磨,恐怖也就随之而来了。同时,任何人都有暗心理存在,这也是惊悚小说之所以存在并盛行的原因之一。存在暗的心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如何面对自我,把这暗心理放到光底下,让大家都来看到也就不可怕了。如果一直藏着掩着不愿意拿来,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人类的最大命题,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征服自我。所以,只有认识恐惧,才能够战胜恐惧。正如我在《诅咒》里面引用的《荒原》的诗句:“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其实,恐怖并不来自于我们睛所能看到的,耳朵所能听到的,恐怖的源在于我们自的心灵。每个人的心中都压抑着恐惧,比如怕黑、怕各怪异的声音,这源于人类的本能。恐惧无时不在,不不在。小说家所要的,就是要发掘心灵最原始的那恐惧,就像是发掘一座古墓中的骨骸,因为恐惧多数时候就是一骨骸,当你内心的大门被某力量打开时,这个骨骸就会得到复活。

至于“病毒”这个标题,来源于那年圣诞期间网上所行的女鬼病毒,也就是上网过程中屏幕上突然现一张女鬼的照片。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把女鬼病毒的因素完全抛弃了,而想到了另一则素材—

络却可以使作品和作者迅速地传播,可以说,网络是民间文学的化剂。

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写作认识了许多与我相似的朋友。我特别要谢一位网名叫23的眉。有一次在网上与她聊天的时候,她劝我应该写一些适应当前味的文章,于是我随说我可以写恐怖小说。虽然此前我确实写过一个传很广的短篇《香》,但我还从没写过长篇小说,心里一底都没有,只因为看过《午夜凶铃》和《眠》两日本恐怖片,使自己心里也发了起来。大话既然已经说,那么骑虎难下之际,只能真的写起来—这就是我的第一长篇小说《病毒》。

《病毒》总共写了两个多月,全是有限的业余时间。 我的爸爸是个游戏迷,常常和我抢电脑,所以写得断断续续。第一个月只写了开一万多字,所以第一分我自己最不满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开窍了。最后的两个星期里我一气写了五六万字,才完成了现在的十多万字。《病毒》在网上的连载获得了很大成功,四被人转载,甚至还被他人抄袭。此后网络上就现了很多类似的小说,而我则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写长篇小说总是思熟虑之后再动笔的,已经完成的几本书早已经酝酿了许久。 通常我在写第一本书的同时,脑里就已经开始酝酿后面的十几本书了,现在写来的只是一小分。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构思了100多长篇小说,各类型和题材的都有,真不知猴年月才能写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